林一峰《思‧生活》:靈氣再現

有些感覺是很難用文字形容的,今次想講的是一份屬於獨立民謠歌手的靈氣。

一直以來鍾情at17去到迷戀的地步,但對林一峰的興趣卻只屬一般,自從他的首張《床頭歌》專輯也只買過他的演唱會錄音CD,往後的作品,說是沉悶也好,公式化也好,總之就難以帶來感動。但到了這一張包含了林一峰十年內作品的國語專輯,夾雜林氏城市民謠和八九十年代台式流行曲的韻味之下,忽然之間那種難以言喻的靈氣完全回來了,比起任何一個時期的林一峰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兩隻CD不計過場音樂一共十二首歌,幾乎每首都是一聽就愛上,loop完再loop也未有任何一部份聽厭。

如果真的要分析有甚麼不同的話,其中一個或者是這張專輯的音色吧。明顯地做得相當靚聲,非常細緻。本人用房裡那部二千元的小型音響,播出來的音色已經感覺到和平時的中文碟大有分別。每一件樂器出來的聲音都非常厚實,整體感覺更豐富。至於當中用了那些錄音和製作技術就要請教一下對Hi-Fi有研究的專家了。

另一個值得欣賞的地方是編曲上的心思,由《晚睡》的敲打鍵盤聲,《廚房》的口哨和掌聲,《公路、塵埃、四合院》的聖詩般的和唱,到《留下腳印,帶走回憶》的非洲小孩的聲音,都聽得出林一峰在當中的用心。雖云一人一結他已經可以很精彩,但別出心裁的編曲更令歌曲額外加分。

兩張CD分別題為「自嘲式的自戀」和「自虐式的自省」,一白,一黑;一面清新爽朗,一面陰沉壓抑。一切都是來自生活細節,每首歌都是城市人的民謠,也因為題材貼近群眾,感情來得細緻,聽的人也更易得到共鳴。

旅程由「自嘲式的自戀」開始:開場的《私生活─紐約》中間的一段音樂令人仿似在看街頭表演,熱情的表演者在載歌載舞;《廚房》由廚房折射獨居生活,現時獨身但其實還渴望找到人能分享一頓晚餐,聽聽朋友的歡呼聲之後一峰的開懷笑聲便感受得到;《與你共枕》旋律順得不得了,還隱約聞到一陣屬於周華健的味道;《公路、塵埃、四合院》前奏令人覺得在聽外國電台Jingle,是一種屬於在公路飛馳的節奏,感慨著城市的感速發展,和集體回憶的失去;間場的《公司裡的愛琴海》感覺怪怪的,但一下沖廁聲,恍然大悟;聽《有一種朋友》仿彿回到八九十年代,想起了優客李林,又是這一種很易引起共鳴的「熟男(友)情歌」,一峰也唱得特別成熟老練;《晚睡》就是一種夜闌人靜的感覺,也只有在這種氣氛之下,才能在漫無目的的上網中抽身而出,撫心自問「這些年來你有多少遺憾」。

「自虐式的自省」氣氛一轉,《魔鬼與我同生》的林一峰才是名副其實的「幽靈之子」,由夢境隱隱釋放出埋藏心深處的魔鬼,類似的感覺好像在陳綺貞的歌也出現過;《煙圈和肥皂泡》身在異鄉,卻從一縷煙開始陷入對親人的思念;《燃》教人完全放鬆,一句「生活正在過著我」勝過千萬句生活逼人身不由己的描述,副歌有點似曾相識,原來和at 17《Never Been Kissed》的前奏幾乎一樣;《與陌生人喝酒》又有一份不知從何而來的台灣味,但又同時想起藍奕邦的《六月》;《兩支牙刷》是林一峰少有的甜,即使城市還是老樣子,但帶著對情人的惦念面對生活,一切也忽然變得美好;《私生活─慕尼黑》由街頭歌舞換成了交響樂;《留下腳印,帶走回憶》是四年前林一峰以反戰為題而寫的《最後一首歌》的國語版,探訪時錄下的非洲孩童的聲音,加上歌詞正面的訊息,差點讓人以為是饑饉三十的主題曲。

充滿誠意和質素上乘的唱片,一個有抱負有能力的音樂人傾注十年功力做出的專輯,值得在此大力推介,用投資術語作比喻,這張唱片應當列入「強烈買入」評級。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歌詞本內錯別字不少,但到chetlam.com的留言版一看,已有不少熱心樂迷來查找不足,也許一峰口中的社群力量就在這裡感受得到。

留言

匿名說…
sup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