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有雞味,魚有魚味」的樂評

開blog之初就明白想介紹一首好歌給別人的時候,如果只是說「好聽」「好好聽」「非常好聽」是不夠的,究竟,寫一些東西去告訴別人這一首歌好聽,應該寫些甚麼好呢?

有些評語,我寫得太多了,別人在Youtube寫的也太多了:情歌是深情的,勵志歌是充滿正能量的;Bossa Nova是輕鬆的,Acoustic是輕快的,Rock是有火的,Acapella是和音很棒的;木結他聲是清脆的,弦樂合奏是很有氣勢的,最多加個成語「氣勢磅礡」;跳舞歌是「有跟著拍子起舞的衝動」的。一切的類別都用不上,還有殺手鐧「好感動」,還可以籠統地說「歌詞很有意思」,雖然說不出哪段歌詞有甚麼的意思,或者說「編曲很好」,但說不出是編曲的甚麼手法讓我們得出「很好」的結論。

究竟,我們說一首Rock歌有火,一首Acoustic歌輕快,跟被引為笑柄的電視飲食節目主持說「雞有雞味,魚有魚味」有甚麼分別呢?

寫樂評和寫食評有一個共通的難處,就是要用文字去描述另一個感官的感覺。在視覺(閱讀文字)與聽覺和味覺之間,如何搭建一條溝通的橋樑是每一個寫樂評或食評作者的挑戰。

「無效溝通」是我近來越來越關注的一個問題,或者說是擔心我的文字會出現「無效溝通」的情況。因為我開始懷疑大部份美好的形容詞,例如輕鬆舒服有火有groove,溫柔感人激昂有氣勢等,在電腦屏幕前出現,對讀者了解所形容的作品,或者懂得欣賞所形容的作品,其實沒有甚麼作用。

溝通技巧是一個每個人都需要學習,而又永遠學不完的題目,所以也有不少課程以此為招倈吸納學員。其中有佛教團體以「領袖才能與溝通技巧培訓課程」為題吸引年青人學習佛法的義理(利申:筆者是該課程之畢業生),把佛法修持包裝成提升青年人能力的功夫。體會是,最擅長溝通的人,必須先學會和自己的心溝通; 最偉大的領袖,必須先做好自己的領袖;佛法與其說是宗教或哲學,不如說是注重實踐的修行。用心寫每一段文字,其實都是學習和自己溝通的一個過程。聽歌或寫文章時能夠克服「一心多用」的引誘而做到專心致志,都是學習「活在當下」的鍛鍊。網站今年易名「當下音樂」,也和以上的經歷有關。

要改善和自己、和讀者的溝通,需要不時檢討自己。之後我要名正言順地當一回「八十後自我研究青年」,把這裡七年多接近600篇的文章,以及Facebook留言檢視一番,從中回顧一下甚麼寫得好、寫得不好。這部份也希望一直支持本blog的讀者參與,分享一下本blog裡你印象比較深刻的段落(包括寫得好的與不好的)。如果食評人懂得反省自己的「雞有雞味」可以和電視機前的觀眾產生甚麼溝通,或者我們的飲食節目,可以成為教育節目,令觀眾學懂品嘗雞的美味。

留言

Unknown說…
啊 太中肯了
也給我一些反思和學習
thanks for 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