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音樂,一八總結

年初進行了一個「當下音樂實驗」,測試網上音樂平台的推薦歌單,結果在Spotify的一份新發行歌單中發現了一首神作——Mastamic《破地獄》,把真實的「破地獄」經文放進rap歌,變成結合傳統鬼神文化的殯葬儀式的「道系hip-hop」,本來應該在串某些同行,但「唱假話等勾脷,幫隻狗公做登記(歌入面是「基」音),畜生道輪到你」「一班柒頭加埋班柒頭皮當正自己大國崛起」,結合之後從修憲到永續、從貿易戰到新冷戰的世界大事,竟然無意中串到應。Mastamic的《MASTAPIECE》專輯另一首印象最深刻的當然是速度堪稱「瘋狂」的《Fire》,有黑夜中極速飊車的快感。正常人不會相信有人可以live原汁原味rap出來,但上網找一下,就佩服得五體投地,難得是中英夾雜之下咬字仍然相當清楚。

上半年的心水,還有Robynn & Kendy《未來紀念館》,勝在那80年代英倫風的編曲,傳遞踏實而正面的訊息:活好當下以留作未來美好的紀念。年初Facebook收到SENZA A Cappella發來成軍十年第一支原創作品《四分鐘》,歌名取自對望四分鐘後不自覺流淚的社會實驗,初時只是覺得旋律不錯,慢慢才覺得耐聽;另外也頗喜歡王菀之《沉默的士高》和獨立發展的梁釗鋒《月亮不代表我的心》。之後聽到at17的林二汶和盧凱彤各自加入新公司似乎準備大展拳腳,盧凱彤的《荒原》比較出色,玩的是拿手的結他和電子,表現出的是自信和勇氣。

另外發現了小塵埃的專輯《Recall A Little Bit》,他們翻唱那些個人沒有甚麼印象的兒歌,卻是相當有驚喜,尤其是《哪兒》,沒有了原唱的災難級懶音和扮cute聲,經過年月沉澱和更完整的製作之後,我們才真正領悟到歌詞的意思。長大了的我們更想追憶自己逐漸失去的童真,並感嘆與自然世界的分離。

那是一張很值得品題的唱片,但久違了的專輯推介下筆寫到一半,便到了2018年8月5日。那一天起,一切都永遠地改變了。

那首《荒原》變成了盧凱彤生前推出的最後一首作品,到後來才發現,那搶盡焦點的一段幾近瘋狂的電結他和電子音效,也許那就是「我竟能把心內這番話講完」的「這番話」,是一團混沌的情緒糾結,如此真實得不吐不快,卻沒有語言文字可以表達。但宣洩過後,便沒有然後了。連帶陳奕迅和Duo巡迴演唱會樂隊班底準備推出的專輯,焦點也不期然放到盧凱彤身上,全體團員獻聲的《可一可再》,有一種團隊精神的窩心和暖意,但這時只會追蹤著盧凱彤唱的一句,和MV有她的鏡頭。

那段時間不斷在loop的都是at17和盧凱彤的舊歌,但聽得最多的反而是當年不太懂欣賞的《燈下黑》,隱約地感受到,抑鬱的因子在空氣中顫動。

事有湊巧,同一時期ViuTV在播放關於死亡的劇集《身後事務所》,兩首本來已經質素上乘的主題曲,變成了今年本地流行曲數一數二的代表作。岑寧兒《盡力呼吸》是徘徊生死邊緣氣氛,靈氣與陰深的交錯;RubberBand《你會有一天學會面對》則是逝者已矣的回憶時間,帶我們經過身邊的人離世後的每一點思緒,每一處觸的景、傷的情,結論是「你會有一天學會面對,不要催」,生離死別,需要時間平復,沒法子速成。

破地獄、盡力呼吸、你會有一天學會面對,加上荒原、可一可再,直到這一刻,首選的歌少不了和死亡扯上關係。

也許《未來見》才是RubberBand今年譽滿全城的代表作。不同人聽這首歌可能會被不同的歌詞感動,甚至一個人在不同時候也會被不同的歌詞感動吧。更激動人心的是層層推進的編曲,從前奏在夜䦨人靜的酒吧(或7-11)飲嘢,到尾聲如火箭升空的氣魄,既勾起過去和戰友打拼的跌宕和輕狂,也喚起未來做回自我的勇氣和能量。RubberBand專輯《Hours》還不能錯過《那一端》,相信是受北京驅趕「低端人口」事件啟發,但歌中說的包含更廣泛的貧富懸殊和社會不均的情況。用上輕快的森巴節奏包裝是巧妙的做法,一來避免讓沉重的話題更沉重而趕客,二來巴西本身就是貧富懸殊最嚴重的地方之一。岑寧兒另一首主打《Maybe It's for the Best》是她的拿手好戲,既痛心又猶疑又想祝福最後決斷分開,那複雜的情緒你能清清楚楚從岑寧兒的歌聲聽出來。

在時代的沉重和荒謬裡,有些讓我們笑起來的歌相當重要,蔡一傑《點石成金》既有八九十年代令人感覺充滿活力和朝氣的日式曲風,一開始還要「點你一下請傻笑」令人精神為之一振,那句我最初以為是說捉弄外國遊客的「還未點過西洋人」,必定成為載入流行曲歷史的經典笑位。方大同的兒歌系列《Emi The Dream Catcher》竟然才是當年《愛愛愛》《Love Song》年代單純而美好的風格,相比近年的大製作,就好像由疲勞轟炸的紐約時代廣場大螢幕回到七十年代的美國小鎮家庭。首選《The Tree of Life》,說愛護自然,不會覺得幼稚,反而相當深情。休養兩年的謝安琪,復出可謂狀態大勇,《一個女人和浴室》不只是聲線的性感誘惑,更令人有洗滌身心的沐浴般享受。跟古天樂合唱的話題作《(一個男人)一個女人和浴室》在截然不同的編曲下變成經典的男女對唱情歌,Jerald的和音令久別歌壇的古天樂生硬得來不致礙耳,反而更顯得入戲。

步入年底有陳綺貞新碟的消息了,先行曝光的作品之一《殘缺的彩虹》是陳綺貞20年歌迷最想聽到的、那種返樸歸真沒太多花巧而充滿情懷的曲調。對錯過了的愛情的惋惜,對平行時空裡兩人在一起白頭到老開枝散葉的幻想,重複的「想要聽你說」,但根本沒有誰在對面,但越想越深入其中,不能自拔。陳奕迅在中環海旁開了一場演唱會,新專輯《L.O.V.E.》的歌也一併曝光了,盧凱彤的其中一首遺作《海裡睡人》以為會很愛,結果沒有,首選反而是蘇德華作曲的《敬菸》,讓陳奕迅重回二十年前《今天等我來》《反高潮》那般的傲氣和火氣,回歸年輕的自己,為了傳承給年輕的後輩。

《破地獄》會是年度第一嗎?本來是的,直到岑寧兒專輯《Nothing is Under Control》出現。

知道岑寧兒是個很出色的歌手,之前兩年也有《銀髮白》和《剎那的烏托邦》成為本blog全年第一,但《Nothing is Under Control》質素之高還是出乎意料之外,可媲美本blog十四年來品題過的任何一張最佳專輯。《Boarding Soon》那輕快令人想起舊作《Moving on Pedals》,前奏一響起馬上讓人放鬆又心醉,氣氛像那擦得會反光的大堂地面一般明亮,實在是適合在機場離境大堂播放的背景音樂。《月亮見》令人彷彿去到寧靜的農村,欣賞無光害的月色,哼著小時候的歌謠。

真正的年度首選,先是《一秒》,有陳奕迅加持,當連綿不絕而清脆的結他逐漸收慢、停頓,男聲一出,大提琴一響,是極為催淚的震撼。本來創作靈感是數年前岑寧兒目睹一宗車禍奪去一名少女的生命,但Duo Band的連繫加上歌曲推出的時機,沒法不令人想起已離世的盧凱彤。但原來更催淚的是《信望愛》,周耀輝126字的歌詞,像是簡短的禱文,岑寧兒的歌聲和極為簡約的鋼琴聲,像帶著我們在夜深人靜的大教堂裡低聲禱告,慢慢地把這些日子的辛勞、傷痛、憤怒和絕望,一一釋放,交託給上帝,帶來平復和療癒。

今年總結截數日期為12月15日,換言之年底出碟大混戰的歌手的未曝光新歌將被撥入下年,當中也包括截數前未有機會在數碼平台聽到的陳綺貞《沙發海》專輯,結果岑寧兒破紀錄擁有五首半歌曲佔據年度20大(要不是《開場白》被陳詠謙糟蹋了,有機會是六首半),也是破天荒連續三年取得年度第一的寶座,前六位佔三首半也是史無前例。加上RubberBand三首和Mastamic兩首,三個單位已佔20大超過一半。首次有歌入選的不計蔡一傑(之前草蜢有《我要跳舞》進入2014年20大)的話,就有小塵埃和SENZA A Cappella,後者受惠本blog慣例傾向支持知名度較低的歌手和新人,獲得20大最後一席。

2018年是關於死亡、離別與往生的一年。去世的名人多得大事回顧也未必記載得完。看到這些新聞時,你會不會有一刻慨嘆,為何死的不是你想的某人?趁我們還清醒的時候,不如許願我們在乎的人都活得快樂而健康,少點花心力詛咒那些該詛咒的人們。2019年未必會更好,我們可能會經歷更多憤怒、憂傷、恐懼和絕望,願大家仍能找到一片寧靜的空間,憑著能讓自己安心的信仰,保存著信心、希望和愛繼續過活。再見。

第一位:岑寧兒《信望愛》(曲:岑寧兒 詞:周耀輝 編:甯子達 / 溫奕哲)
第二位:陳奕迅 / 岑寧兒《一秒》(曲:岑寧兒 詞:岑寧兒 編曲:Kenny Hsiao / 甯子達)
第三位:Mastamic《破地獄》(曲:Moritz Friedrich 詞:Mastamic 編:Moritz Friedrich / 陳瑋珞)
第四位:RubberBand《你會有一天學會面對》(曲:RubberBand 詞:RubberBand 編:RubberBand)
第五位:岑寧兒《Boarding Soon》(曲:岑寧兒 詞:廖文強 編:--)
第六位:岑寧兒《盡力呼吸》(曲:岑寧兒 詞:周耀輝 編:詹賢哲)
第七位:RubberBand《未來見》(曲:RubberBand 詞:Tim Lui 編:RubberBand)
第八位:陳綺貞《殘缺的彩虹》(曲:陳綺貞 詞:陳綺貞 編:洪敬堯)
第九位:Robynn & Kendy《未來紀念館》(曲:Cousin Fung 詞:林寶 編:Cousin Fung / 周錫漢)
第十位:蔡一傑《點石成金》(曲: 蔡一傑 / Ariel Lai / Edward Chan 詞:陳詠謙 編:Ariel Lai)
第十一位:謝安琪《一個女人和浴室》(曲:Bert 詞:黃偉文 編:Jerald)
第十二位:小塵埃《哪兒》(曲:梁志成 詞:林瑞峰 編曲:李一丁 / Edward Chan)
第十三位:Mastamic《Fire》(曲:陳瑋洛 詞:Mastamic 編:陳瑋洛)
第十四位:岑寧兒《Maybe It's for the Best》(曲:岑寧兒 詞:岑寧兒 編:保卜 / 甯子達)
第十五位:方大同《The Tree of Life》(曲:方大同 詞:方大同 編:方大同)
第十六位:RubberBand《那一端》(曲:RubberBand / 雷柏熹 詞:RubberBand / Tim Lui 編:RubberBand / 雷柏熹)
第十七位:岑寧兒《月亮見》(曲:岑寧兒 詞:岑寧兒 編:Mac Chew / 甯子達)
第十八位:陳奕迅《敬菸》(曲:蘇德華 詞:陳詠謙 編曲:The Duo Band)
第十九位:盧凱彤《荒原》(曲:盧凱彤 詞:林夕 編:盧凱彤 / 蔡德才)
第二十位:SENZA A Cappella《四分鐘》 (曲:伍卓賢 詞:周耀輝 編:Peace@SENZA)

岑寧兒《Nothing is Under Control》:隨心而發

第一次在串流平台收聽整張《Nothing is Under Control》專輯時,由於之前按了shuffle(隨機播放)而不小心沒有改回,結果第一首跑出來的是《Boarding Soon》,但那歌卻是很順理成章的開場曲,也是岑寧兒(Yoyo)帶我們來一段神奇音樂旅程的出發點。就算專輯有《開場白》作第一track也不一定作為開場,寫碟評的也不一定要寫甚麼客套開場白,不如隨心一點,直接介紹每首歌吧。

《Boarding Soon》實在是適合在機場離境大堂播放的背景音樂,前奏一響起馬上讓人放鬆又心醉,西裝筆挺風塵僕僕的商務客、初次出遠門和家人依依不捨的孩子、即將開始期待已久的甜蜜之旅的情侶,都鮮活地呈現在歌曲中,氣氛像那擦得會反光的大堂地面一般明亮。《開場白》本身也是一首靈氣飄逸的爵士小品,但陳詠謙的詞明顯跟不上,雖說「詞寧願靠感覺不要問」,也要是感覺出來的來來去去只是「不興奮」「很吸引」「突然很近」這些用詞,就如文青女神在看的書原來是過時的「心靈雞湯」(還要是簡體字),浪費了一首好歌。

相當於點題作的英文歌《Ride》(因為專輯名稱出自其歌詞「Freedom is simply seeing nothing is under control」)是首看了歌詞會更喜歡的作品。可能人真的有了一些人生體驗,才發現沒有甚麼是完全由自己控制的,但不受控制的又未必是壞事。老套的說法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但用英文寫成民謠加上那麼一句「So all I could do is breathe」,就像在讀一行禪師用英文寫的佛教書,教導還是那些,但包裝已大有分別。《咖啡冒泡》是很生活化的小品,既說食也說網紅呃like,反覆的「Do you have a dream」像是小女孩和岑寧兒的對話;《Scrambled Egg Blues》既隨心也玩味,是真的用藍調音樂唱炒蛋的故事,原來岑寧兒在創作低潮期寄情烹飪,結果在炒蛋技巧一次比一次好的過程中找回創作靈感,才出現了這作品。

專輯推出前已曝光的ViuTV電視劇《身後事務所》主題曲《盡力呼吸》當屬年內頂尖佳作。配合電視劇主題,這歌做出一種徘徊生死邊緣、陽間與陰間之間的氣氛,岑寧兒既像是天使,又像是死神,去到最後一段「是望不清抑或是認不出」「是離不開抑或是留不低」像是把劇情推進至高潮的勢頭。題材相近的國語版《換氣》只用上結他伴奏,相比《盡力呼吸》的精緻,《換氣》則比較粗線條,在同key之下發覺Yoyo唱國語沒有粵語吃力,但可能就是粵語那種吃力感才更表達了「盡力呼吸」的掙扎。《盡力呼吸》陳奕迅在演唱會翻唱過,但唱法同樣相對含蓄,反而我更期待有「鳩叫系」歌手翻唱看看可以唱得怎樣「爆」法。《Maybe It's for the Best》只有結他和vocal,也是同步one take錄音,你能清清楚楚感受到岑寧兒唱出的心痛,體會那種又惋惜又決斷又猶疑於未知又想祝福對方更好的反覆情緒。

聽著《一秒》不期然令人想起已離世的盧凱彤,但創作靈感其實是數年前岑寧兒目睹一宗車禍奪去一名少女的生命,但歌曲推出的時機加上陳奕迅的獻聲實在令人有太多聯想。清脆而連綿不絕的結他加上和聲的舖墊像陪著我們走著一條幽暗的隧道,音樂收慢,停頓,到陳奕迅開口「原諒我離開...」,加上大提琴的伴奏,是極為催淚的震撼。不論你在記起那離開的人是誰,那一分鐘的outro都能讓你陷入深深的懷念。《月亮見》那鋼琴音令人想起月亮照在平靜湖面上的反映,唱的地方不多,反而音樂留下的留白位更代表靜心賞月的空間,彷彿去到遠離煩囂的農村,毫無光污染之下看著明亮的月光,哼著小時候的歌謠。《信望愛》岑寧兒只唱了兩分鐘左右,周耀輝只寫了126字,伴奏除了鋼琴之外幾乎沒有,但那種「無招勝有招」的感動,足以讓人聽一次哭一次。就像獨自在夜靜無人的幾十尺樓底的大教堂中,既是禱告也是自省(reflection),特別是當我們這些年來日子都過得很辛苦了,經歷很多傷心、失望、憤怒,需要抒發,需要平復,也需要療癒,便能從這首歌讓我們重新注入信心、希望和愛。專輯中歌末的30秒空白可能是為分隔開bonus track《盡力呼吸》而設,但我覺得那30秒靜默正是讓禱告在這空間起作用的時間,也是歌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系填詞人最近有兩首新作

寫舊曲新詞個人一般不會改最喜歡的歌,就算是很喜歡的歌手多數也拿一些不太熟的作品來改。今次發表的兩首,一首關於「五項正念修習」(來自一行禪師重新演繹佛教傳統「五戒」)之中的「真正的幸福」(「不偷盜」),另一首關於任何修行都會牽涉到的「初心」問題。

原曲:追光者 - 岑寧兒
改編:平凡是福

看世間 美麗存在有多久 似是全人類擁有 卻害怕 仍然在努力尋求
看眾生 渴望名利也雙收 似是人間的毒咒
就算得到了總不會夠 但有天仍然是必須放手

*無明是貪戀著富有 追趕瞬間無視以後
潮流是今天就要有 感官滿足以後悔疚
平凡是福捨下佔有 知足了一切能接受
無謂共天與地戰鬥 願我會 分享所有

Repeat once then *

原曲:Twenty-Seven - 盧凱彤
改編:初次遇見

從一步 來起步 你要走多遠路途
陽光下 微風下 曾幻想天氣多好
要走覺醒的每一步 你的理想可以多高?

從初次遇見 到走過十年 艱苦吧
最初發過的心於哪處 那一串承諾記得嗎?
途中會受挫 挑戰亦要面對吧
勇敢應對身邊變化 也許迷路亦算醒覺代價

也許世間不似所願 可 記得你當初那起點

從初次遇見 到走過十年 艱苦吧
最初發過的心於哪處 那一串承諾記得嗎?
途中會受挫 挑戰亦要面對吧
勇敢應對身邊變化 也許迷路亦算醒覺代價

告別那看起來美好的2005年

(一)

在網上樂評群組看到盧凱彤(Ellen)墮樓身亡的消息,我一開始心裡的反應不算很震驚也不算太強烈,只是覺得,唉,悲劇還是發生了。我相信無論是她親密朋友還是對她這幾年來面對躁鬱症之苦略知一二的人們,這樣的事情我們都會擔心它發生,很不想它發生,也希望盡力避免它發生,但悲劇還是發生了。

直到面書慢慢地被一個一個朋友的懷念說話、分享的歌曲和歌詞洗板,自己的哀傷情緒才逐漸浮現出來。原來我們失去的不是一名香港難得一見的音樂才女,我們失去的是兩代人的共同文化精神象徵。說是兩代,因為有一代人和她一起長大,聽著at17的歌渡過青春期、會考/DSE、大學、投身職場的成長過程;另一代人看著她長大,從15歲的女生逐漸成長,形成自己的風格、型像,有自己的經歷,也和我們一同見證時代的變遷。

寫了音樂博客這麼多年,其實沒有在個人層面認識盧凱彤和林二汶,只是一直在網上平台對他們的音樂表達欣賞和推介。at17的歌陪伴我走過最早期的blogger歲月(是那個本blog還是叫作「斥測樂壇」的年代),那是2005年,同時是王菀之、方大同、側田、謝安琪、張繼聰、衛蘭的出道年份,那年at17成為歌迷網上投票的叱咤頒獎禮「我最喜愛的組合」(有趣的是這個獎項在大多數媒體回顧Ellen生平時都被忽略,連寫得最詳盡的BBC中文網文章也沒提及),那些年,網上樂評開始興起,正值主流媒體樂評篇幅嚴重不足,坊間對網上世界寫得更自由更詳細的樂評有所期待,我有幸是吃了頭啖湯的其中之一,認識的樂評朋友也是大約在那時候開始活躍的(所以香港樂評MC2也特地推出記念特輯)。那時很有心機寫,也有很多好歌值得寫,閱讀的人不少,也知道有人會期待。去到社交媒體年代,資訊泛濫和資訊疲勞之下,評論的喧鬧文字太多,聆聽的專注太少,像我這不擅圖像先決和不屑當標題黨之輩,感覺開始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

2005年也是不受歡迎的特首董建華下台的一年,買樓仍是中産階層可以合理地實現的目標(中原城市領先指數2005年底是52.51,最新是188.36,換言之樓價貴了三倍有多),在大快活還買到25元以下的午餐(肯定的是2004年雜扒飯賣23元,因為經常吃)。時至今日,在不斷刷新面書看關於Ellen的消息的悼念貼文時,夾雜著張宇人狂言侍産假一天也不該有的言論、夾雜著沙中綫越揭越令人不安的工程醜聞、夾雜著歐洲和日本驚人的高溫天氣,「禮崩樂壞」這四字越聽越多,覺得抑鬱越來越成為一個有正常情感和道德的人的正常反應。在我們看著盧凱彤長大的同時,我們也看著世界變壞。所以,盧凱彤的躁鬱症,或廣泛而言的情緒病,快要成為80後起的世代的共同語言和共同專長了,我們望著這世界,內心都有某種抑鬱的因子,到了這個病帶走了她,我們也感受到生命的一部分隨之逝去的傷痛。

抑鬱不是病,有病的是這個世界。類似的論調,介紹大家看一下Charles Eisenstein《Mutiny of the Soul》一文,以個人對這個病和世界的認識,我是相當認同。

(二)

連續幾天重溫盧凱彤自at17年代到個人發展的作品,一連串瑣碎又幾乎忘掉的回憶又慢慢勾起:

想起早前和女友吃生日飯,那家在灣仔的餐廳忽然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最近才想起,這家餐廳原來我曾經和另外一個女生去過(利申:普通朋友),之後就是一起去看盧凱彤在伊館演唱會。那年是2013年,那時想不到後來會和女朋友在同一家餐廳慶祝生日...

想起家中有一本《I Learn the Chord at Seventeen》,是at17 2004年推出的結他譜,買了回來一直沒碰;最近數年經常和一群待捐出的舊書放上Facebook,看有沒有朋友有興趣要,但結果一直待在我家。雖然近年結他玩多了,但我知道那本書的結他譜我是怎麼也學不會彈的。今日看來,沒有人把它要走,原來是一件幸運的事;

想起有一段時間房間中貼上了三張海報,一張是at17《Threesome+ at17》演唱會送的,以不賣外表的at17來說,那張海報我一直用四個字形容:靚到爆炸!可是那個演唱會沒記錯是票房反應較差的一個。另外兩張海報是《I Love My Name》的王菀之,和《花的姿態》演唱會的陳綺貞。很代表我的音樂喜好,之不過三張海報都隨著搬家而棄置了;

想起當年在佛教雜誌《溫暖人間》的專欄寫了一篇文章談盧凱彤的《圓滑》,從歌詞說到情侶交往說到修行,有趣的是投稿後差不多一年後才刊登。刊登時也沒有轉載上自己博客或Facebook,甚至也沒有實體剪存,所以是哪期刊登已忘了,看來我一早是個「佛系blogger」了;

想起盧凱彤有份結他演奏的《如夢幻泡影》(取材自《金剛經》),佛教相關的舞台表演近年看了不少,但印象最深也經常和朋友談起的就是這個。那晚帶病的我獨個兒進入文化中心,看了Ellen彈完第一首歌後,便一直睡到睜開眼她已經在彈最後一首歌,前所未有,而且坐得頗前,所以記到現在。最近才從儲下來的票尾發現那是2014年的事,應該就是Ellen飽受情緒病困擾的日子。

(三)

在盤點樂評群體第一時間以甚麼歌悼念Ellen時,他們各有選擇,但無論是《天色很暗》、《廿九歲的遺書》、《燈下黑》、《荒原》、《你的完美有點難懂並不代表世界不能包容》,都是個人發展後的作品,某程度上和她的情緒病相關。而我第一時間在Facebook post的,卻是2003年、at17年代的《正教育》,也就是夾雜朗誦聞一多《也許》那首,我發覺自己掉隊了。

這幾天,聽Ellen反映情緒病心情、調子陰沉的歌還可以,但重溫她早年充滿青春活力的作品,反而更加難過,因為我看到,歲月和經歷帶給一個人的傷痕,不禁問著,是甚麼讓一個充滿活力和正能量的女孩子走上了這一條路。理性告訴我,人是會長大的,at17總不能一直維持原狀至at77;可是感受這東西,理性能懂的也許只有一條鐵了。盧凱彤對「遺孀」余靜萍說過:「這個世界不完美...但有了妳,誰還需要完美?」但正如黃子華說:「我接受世界係唔完美,但咁係太過不完美!」

聽到了《卡嚓》,第一滴眼淚還是流了下來,特別是重看當年寫過的一段文字:

「青春無敵的美少女一天到晚拿著相機拍拍拍,包括路邊小草、早晨喝過的鮮奶,還有由日到夜再到日的天色轉變。但那種拍攝並不是一到景點喪影200張相之後重看也不記得去過哪裡的「遊客式」拍照,而是在生活中有真正的感覺,才以相機作記錄。從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份青春無敵的氣息,和熱愛生命的態度,只有熱愛生命的人,才能找出生活中平凡但美好的事物拍下留念。」

就寫到這兒吧。

P.S. 本blog加了at17 tag,讓大家(和自己)重溫關於她們的舊blog文,《at17x10(Double)》和《at17x10(獨唱區)》介紹30首個人心水。

註:當下音樂2005-2017年度20大中的盧凱彤作品:
at17時期:
2005:青春(第七位)
2008:Over The Rainbow(第一位)、101727(第六位)、依然‧親愛的(第十位,feat. 林嘉欣)
2009:安樂(第一位)、火奴魯魯(第十八位)
盧凱彤個人發展時期:
2011:不脫知女生(第十四位)
2012:卡嚓(第一位)、只要美麗(第十三位)
2013:圓滑(第四位)
2014:撑起雨傘(第一位,群星合唱)
2016:如髮(第十二位,麥浚龍合唱),我們的皇冠(第十三位)
盧凱彤作曲作品:
2008:親愛的瑪嘉烈(第五位,黃耀明主唱)
2011:絕色(第六位,黃耀明主唱)

小塵埃《Recall a Little Bit》:不是童年回憶,但有當下感動

小塵埃新專輯《Recall a Little Bit》翻唱的兒歌其實不是80後的我的童年回憶,雖然我是那個年代長大,但早在進入青少年之前已經沒再看卡通片和《閃電傳真機》了。早熟的我當發覺看卡通的戴志偉對小志強不如看真實的利物浦對阿仙奴(還記得1989年利物浦在聯賽最後一輪對阿仙奴輸一球也可奪得聯賽冠軍結果補時失球輸0:2,而我預較時間錄影只錄到第90分鐘...),同樣地會覺得有全盛的張學友陳慧嫻Beyond聽為何要「幼稚」地聽《烏卒卒》《長腿叔叔》呢。所以小塵埃唱的歌,最初面世是要不是沒印象,就是都不怎麼好感,或是改唱不雅歌詞。到了小塵埃把這些歌重新包裝成文青小品,在當成全新歌曲聆聽下發掘每首歌詞的訊息,對照現實環境的變遷,帶來不小的驚喜和感觸。

全碟最喜歡是《哪兒》,原唱的葉蘊儀在「毛記電視」勁曲金曲頒獎禮說到之前唯一一次拿音樂獎項就是憑這首拿了兒歌獎項,我當年毫無印象,但在YouTube重溫葉的版本,原來是災難級懶音加兒歌必然出現但未必正確的扮cute聲。由零開始聽小塵埃的翻唱,活現了歌詞中童真幻滅的失望,和環境受污染的不悅(說「控訴」有點太過,形容像小朋友「扁嘴」較貼切),當我們長大了,童真進一步失去,環境進一步變壞,倒是充滿感觸。

專輯六首歌有兩首來自袁鳳瑛這位憑《天若有情》成名、卻在九十年代曇花一現的女歌手,也是未聽小塵埃前沒有印象,聽了才覺得好而進一步重溫原唱。《阿花的故事》唱的是貓兒的離世,很少兒歌談及死亡,但這歌在悲傷的情感中不失童真,就算沒有原版小孩的聲音,但空靈的迴音也是很有悼念的感覺;《仙樂處處飄》和原版比一樣輕快,但加上男聲配合,多一個人起舞總是歡樂一點。

如果一打》當年也算街知巷聞,但當年只覺煩厭,也沒細聽其意思,隔了廿多年,經過時間沉澱和小塵埃的重新演繹把扮cute的兒歌變成經典民歌,也明白了那麼多「如果」,所指的原來是小朋友應有的想像力。「孩子好應該可以如果一番」,可是到了今日的「10後」小朋友,想像力也隨著一週十個課外活動和每天對著手機三小時逐漸喪失了,令人感慨。翻查資料,原唱者是無綫藝員梁詠琳,也就是夏韶聲的舊愛。要發揮下想像力的話,《如果一打》是否可以用《諳》的規格翻唱呢?

越經典的兒歌,翻唱反而較小驚喜。《小太陽》上網搜尋才確認是1976年的作品,原唱是當年的香港首席童星路家敏,但經典的兒歌即使遠至我出世前已面世,但任何一代也懂得唱。以前和自己的樂團也唱過一首有它的medley,值得分享一下。王馨平原唱的《生命有價》實在是唱到爛了,小塵埃版也沒有甚麼特色,末段的加速更似是失控多於奔放。

老實說這張專輯令我重新認識一些舊歌之外,也令我認識小塵埃,就算他們的《卜卜卜》拿叱咤十大時,我也完全想不起那歌是怎唱的。不過今次的翻唱碟,的確在構思和實行都有驚喜,值得在這寫一篇久違的專輯推介。

當下音樂實驗:測試KKBox、YouTube、Spotify推薦歌單

如果音樂平台真的如他們所說,懂得根據我們聽歌的習慣為我們推薦我們未聽過但可能喜歡的歌,我們能不能藉著不斷聽自己的心頭好(「舊愛」),有意識地訓練電腦讓為我們帶來新發現(「新歡」)?

作為一個寫blog多年的樂評人,近年最令我頭痛的是找不到好的新歌推介。新歌太多,無法一一檢閱、評價再推介。有時你打開KKBox的最新中文派台playlist或新歌排行榜,很多時候有一半已經是看到歌手名字已沒興趣聽,剩下的一半可能當中有八成是聽了30秒就想飛。難得花時間檢閱新歌,卻是一無所獲。但有時一首一聽便愛上的歌,可能在歌曲面世後兩三年才被發現。

即使你不是寫樂評的,作為一個聽眾,如果你已經拒絕再聽新歌,只懂緬懷以前的歌有多好聽、以前的樂壇有多好,這種人只會快速老化。我們仍然需要一些方法發掘好聽的新歌(在這裡,「新歌」不只是最新發行最新派台的歌,但凡你之前沒有聽過的,都是你的新發現)。寫了這個blog十三年,我仍然想發掘好的新歌,我仍然享受介紹好歌讓更多人認識。

所以就有「當下音樂實驗」這個計劃。從2018年3月28日至4月17日這21日期間,一邊聽自己曾經喜愛的歌,一邊檢閱平台的推薦歌單,好聽的多聽幾次,不喜歡的趕快飛掉,期間記錄每次推薦歌單的演變。希望用這個方法,讓電腦知道我的喜好,為我發掘好音樂。

我測試了現在本人有使用的三個平台:KKBox、YouTube和Spotify。在最初「訓練」時我有分流,KKBox播中文歌(歷年本blog 20大和「x10」系列)和台灣獨立音樂,Spotify播英文歌(主要是70-80年代金曲)和Jazz,YouTube播MV(所以女歌手佔大部份)、cover歌和現場演出。

21日後心得總結如下:

一、KKBox的「你的每日新發現」堪稱失敗:即使我「餵」了大量年度20大和「x10」系列的選擇給KKBox,KKBox的「你的每日新發現」還是不斷給我一些見到名字就不想聽的歌手(例如鍾嘉欣、Stephy、阿Sa、「蜜雪薇琪」)、大量TVB近年劇集歌曲(也包括鄭俊弘胡鴻鈞許廷鏗等)、莫名其妙彈出來的家燕姐、汪阿姐和寶珠姐,還有些庸俗不堪一聽前奏已大概中伏的內地和台灣流行歌,我「煲」了很多的台灣「風潮音樂」的專輯(包括近期愛聽的「一奏器樂派」、董運昌、黃永燦,程璧也算在內),一首類似的也沒推薦給我。唯一能從「你的每日新發現」成功「發現」出來的心水,也許只有第一張playlist出現的,內地獨立歌手馬頔(音「迪」)的《南山南》了;

二、KKBox的「因為你聽過...」比較對辦:它有一些歌單是基於你聽過某一首歌曲而推薦類似的作品的,例如「因為你聽過《愛到你發狂》」,裡面就有一些譚詠麟的其他作品、一些80年代的快歌等等。那些歌真的比較對口味,前提是第一首歌一定要是你非常喜歡的。21日期間在腦中loop得最勁的歌,是來自「因為你聽過《愛到你發狂》」的,郭小霖《小霖秘笈》;

三、Spotify的推薦水平較高:我只聽了幾天英文金曲和Jazz(特別煲了整張Miles Davis《Kind of Blue》),它的playlist便由計劃開始前全部不知名內地歌手中文歌,變成金曲兼爵士台了。更重要的是,對想發掘七八十年代英文金曲的人而言,沒有甚麼好得過它推了一些你聽過但沒有記住是誰人唱叫甚麼名的歌,前奏一響你的回憶又回來了。美中不足的是兩張playlists都是每週才更新一次(「每週新發現」逢星期一,「New Release Radar」逢星期五);

四、YouTube「我的合輯」太多已經看過的影片:有時一張「我的合輯」50段片,可能其中45條都是你之前看過的,似乎「發現」元素不足。但YouTube的好處是一來你可以按「不感興趣」從播放清單刪去你不喜歡的影片,二來是playlist去到最後時會自動延長,加入其他歌曲,有時就會在那裡發現好東西。這21日內最大發現是鋼琴YouTuber Lord Vinheteiro:

五、推薦水平不會隨著持續訓練提高:KKBox第一次看到不合心意的playlist,之後看到的也沒大分別;YouTube第一次「我的合輯」看到的歌,下幾次仍不斷出現。
這個實驗對我最大的意義是令我重新找到聽歌的樂趣,或許之後有更多東西可以在這裡寫了。當然要更全面檢視各音樂平台的推薦水平,還有更多東西可以試,例如測試其他音樂平台,包括Apple Music、MOOV、JOOX等;另外,如果用Spotify聽中文歌,KKBox聽英文歌,推薦playlist又會如何?聽K-Pop、J-Pop的,又能否用類似的方法,得到適合他們的推薦playlist,以發掘更多好歌?

註:21日的實驗日記請參閱當下音樂Facebook專頁
實驗日程提要:第1-3日為訓練日,在KKBox、YouTube和Spotify只聽喜歡的歌,之後逐一檢視推薦playlist:KKBox為第4, 7, 10, 14, 17, 18及21日,YouTube為第5, 8, 11, 15及19日,Spotify為第6, 9, 12, 16和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