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Kolor《廣西山區寄來的一封信》說貧與富的心態

Kolor新歌《廣西山區寄來的一封信》令我想起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一位億萬富豪在暑假送他的兒子到窮親戚家,為了體驗什麼是貧窮。
一星期後父親接兒子回家,回程時問:「你體驗到甚麼?」
「很好」,兒子回答,「多謝你,我體驗到我們有多貧窮。」
父親驚訝。
兒子接著說:
「我們家有一條狗;他們家有四條;
我們家有游泳池,他們家有大池塘,水很清,裡面還有魚在游;
我們家的花園裡有電燈;他們的院子裡有星星和月亮;
我們聽CD;他們聽小鳥、青蛙和其它動物的音樂會;
我們家四周都是圍牆;他們家任何時候門都是開著,迎接朋友們的到來。
我們與行動電話,電腦和電視緊密相連,他們與生活緊密相連,有藍天、碧水、綠草、樹蔭和家庭...」

之前Kolor比較出色的作品,都是一些「憤怒搖滾」;而他們不憤怒的歌,是少有這樣動聽的,《廣西山區寄來的一封信》像是一齣平實而不煽情的紀錄片,平淡地記錄一個城市人到山區探訪的見聞和感想,歌詞行文有如閒話家常,但是發人深省。

同樣的一句:「你好,一生有何需要?」,為甚麼窮鄉僻壤的小孩答「不想再有甚麼,不需要有甚麼」,而繁榮大都會的朋友卻說「錢銀我要極多,錢銀哪個嫌多」,誰過得自在一點?到底甚麼是貧窮?誰才是窮人?小時候聽過「知足者貧亦樂,不知足者富亦憂」,或者更準確一點:不知足,本身就是貧窮。

有關富有而不知足的典型,除了經典的「我好窮,而家得番七億」之外,最近從網上看到一篇新聞,報導年薪超過一百萬英鎊的銀行家們,為何會覺得自己收入只是僅僅足夠,甚至華爾街的精英說自己「差不多破產了」的也不在少數。這怎麼可能?他們會說,抽稅已抽掉差不多一半,之後要供三個小朋友讀每年四萬元學費的私校、償付豪宅(有時不只一間)的貸款、滿足情人(有時也不只一個)的高檔消費等等,這些凡人難以想像的上等人生活,對他們卻是必需品,所以就算薪酬高得引起公憤,他們也不會覺得足夠。

有關窮人,想起不知從哪裡看過一些有關經濟學的資料,說國際間通常把每人每日花費少於一美元的視為絕對貧窮,但細心觀察窮人生活,你會發現原來每人每日花費少於一美元的社會,很多東西都是不需要用錢買的。照這樣說,會不會他們沒有我們想像中貧窮?

再想起香港那可愛的「平等分享行動」,派飯給窮人、探訪露宿者,按照發起人Benson Tsang說,那不是在「幫」他們,只是互相分享,你有你的物資,他有他的故事,彼此都是平等。我們如果探訪山區多數會叫作「扶貧」,但是我們真的在援助他們,還是他們為我們帶來上了寶貴一課?

寶貴的一課來自反思自己和身邊的人,每天為當「人上人」追追趕趕,腦裡全是賺錢創富,但我們真的變富有嗎?有滿足過嗎?文首的故事最後的教訓是「我們一天比一天更貧窮,因為我們已經感受不到上帝為我們創造的大自然,我們每天想的都是擁有、擁有、和更多的擁有,從來没有想到過存在與奉獻。」或者當我們發現擁有的已經多於真正需要的,才有更大的空間去和別人「平等分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