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音樂再開始》的啟示
在朋友圈子中,看完電影《一切從音樂再開始》(Begin Again)的絕少不是讚不絕口,潦倒的唱片公司高層Dan和事業愛情雙失的女唱作人Gretta偶遇之下憑一張唱片翻身的故事的確是充滿正能量。看完電影聽Soundtrack回味是常識,但英文歌貫徹一向傳統不評論了,兩段愛情故事的結局也不便在此「劇透」,想在這裡分享的,是從片中得到一些關於音樂事業和音樂製作的啟示。
聽到Dan和Gretta討論他們的唱片的概念時,我已經想著:「嘩,正喎」。對了,為甚麼錄音一定要在錄音室?在紐約地鐵站、帝國大廈天台、唐人街、以至公園錄音,讓每一首歌都帶著那個地方真實的聲音,這概念本身就是一個吸引的故事,唱片大賣的話,每一處都會是有話題的旅遊景點。今時今日,每天有太多新歌面世,要聽新歌又太容易,一首歌、一張專輯、一個歌手,要真正吸引人興趣,真的要靠故事。買一首歌也不再是買歌曲本身,更多時候是買歌曲背後的故事。在錄音室灌錄唱片,和在真實的城市街頭灌錄唱片,哪個在今天更能成為一個吸引的故事?
出唱片那幕又帶出一個問題:既然全張唱片已做好,為甚麼一隻碟賣10元(美金),藝人只分到1元,其餘9元給唱片公司賺?如果發行主要在網上,宣傳也是靠口碑不靠廣告,這些模式漸漸成為主流,那唱片公司還能提供甚麼附加價值呢?老實說,現在還有人因為唱片公司的電視廣告吸引到他賣一張唱片嗎?唱片的電視廣告,與其是宣傳唱片有幾好聽,不如說是宣示唱片公司多有錢。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場面是Dan在車廂內聽一大疊demo結果一張一張的被拋出車外,身為樂評人的我竟然有點感同身受(我終於接受了自己「樂評人」的身分,在網絡上「樂評人」的定義,不過是「寫關於音樂的東西比較勤力的網民」而已),尤其是當自己在Youtube或KK Box嘗試找近來有甚麼新歌值得介紹,卻發現連續好多首都是了無新意不外如是的時候,「無語問蒼天」(取自片中《Lost Stars》的一句歌詞中譯),創意去晒邊?話說回頭,到底唱片公司請一班叫A&R (artist and repertoire)的人專責聽demo然後篩選誰人可以出唱片,這還是不是一個合理的運作模式?在任何人都可以錄歌放上Youtube或Soundcloud讓人評頭品足的時候,從網上累積口碑從而形成製作唱片的需求,不正是公民提名真普選嗎?
聽到Dan和Gretta討論他們的唱片的概念時,我已經想著:「嘩,正喎」。對了,為甚麼錄音一定要在錄音室?在紐約地鐵站、帝國大廈天台、唐人街、以至公園錄音,讓每一首歌都帶著那個地方真實的聲音,這概念本身就是一個吸引的故事,唱片大賣的話,每一處都會是有話題的旅遊景點。今時今日,每天有太多新歌面世,要聽新歌又太容易,一首歌、一張專輯、一個歌手,要真正吸引人興趣,真的要靠故事。買一首歌也不再是買歌曲本身,更多時候是買歌曲背後的故事。在錄音室灌錄唱片,和在真實的城市街頭灌錄唱片,哪個在今天更能成為一個吸引的故事?
出唱片那幕又帶出一個問題:既然全張唱片已做好,為甚麼一隻碟賣10元(美金),藝人只分到1元,其餘9元給唱片公司賺?如果發行主要在網上,宣傳也是靠口碑不靠廣告,這些模式漸漸成為主流,那唱片公司還能提供甚麼附加價值呢?老實說,現在還有人因為唱片公司的電視廣告吸引到他賣一張唱片嗎?唱片的電視廣告,與其是宣傳唱片有幾好聽,不如說是宣示唱片公司多有錢。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場面是Dan在車廂內聽一大疊demo結果一張一張的被拋出車外,身為樂評人的我竟然有點感同身受(我終於接受了自己「樂評人」的身分,在網絡上「樂評人」的定義,不過是「寫關於音樂的東西比較勤力的網民」而已),尤其是當自己在Youtube或KK Box嘗試找近來有甚麼新歌值得介紹,卻發現連續好多首都是了無新意不外如是的時候,「無語問蒼天」(取自片中《Lost Stars》的一句歌詞中譯),創意去晒邊?話說回頭,到底唱片公司請一班叫A&R (artist and repertoire)的人專責聽demo然後篩選誰人可以出唱片,這還是不是一個合理的運作模式?在任何人都可以錄歌放上Youtube或Soundcloud讓人評頭品足的時候,從網上累積口碑從而形成製作唱片的需求,不正是公民提名真普選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