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年一月,當下音樂月報(一):你是歌手,但我不是觀眾

最近幾年覺得自己和樂壇有點脫節,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幾乎從來不看歌唱比賽形式的節目,無論台灣、香港或中國大陸亦然。沒有看過完整一集不在話下,有時甚至連看到廣告都嫌煩。

首先,我認為音樂是不需要分勝負的,音樂不同運動,足球以入球多少定勝負、賽馬以誰先到終點決高低,拳擊以誰擊倒對方(或打中對方幾多次)論成敗,規則明確;但如非水平差太遠,誰唱得比誰好有太多主觀因素,歌手採用的風格、聽者本身的口味和偏好,都有很大影響,強要定出輸贏,就難免換來是非。

另外,只要有比賽成份,參賽者自必要想辦法取悅評判,如是者,必定會傾向挑選有難度、能展示自己歌藝的作品,而為人垢病的「鳩叫」現象也無可厚非了。但,難唱的歌不代表好聽不在話下,更重要的是,動機為勝出比賽的唱法,與為了感動聽眾或表達自己的唱法總是有分別的;另一方面,從聽者的角度,一邊聽一邊盤算誰該高分,不免多少防礙了享受和欣賞音樂的體驗。這難題我每一季每一年都感同身受,因為要挑選季度或年度十大,總要從邊緣分子間反覆比對哪首該入選哪首該落選,那些時候聽歌,其實也不太享受。

人們或者可以把這些歌唱比賽節目看成一個show,可以不理節目內的輸贏,純粹聽歌就好了。我也嘗試用這個態度檢視上載到互聯網的相關節目,結果大概是:台灣的,我喜歡的歌沒有人選,人們選的歌我多數沒有興趣,真的碰巧選到我喜歡的歌,又覺得唱得比原唱差一截;香港的還是算了,最近我才知道《超級巨聲》原來還在做,隨便選幾條來看,結果幾乎無一例外一開聲已想把唱的人叮走,更不要說評判間歇性那些「香港樂壇有救了」的假大空了;內地的,就拿最近一季《我是歌手》來說,其實如果沒有觀眾的話,這是一個很好的音樂節目,歌手用心落力演繹之餘,樂隊的認真和不惜工本更是令人讚賞;但你卻得領教四大法寶:(1)開始時觀眾閉目陶醉;(2)唱到一半Close Up對手神色凝重;(3)尾段有觀眾熱淚盈眶;(4)高潮位觀眾「反應彈」式歡呼,或者可以說《我是歌手》也是沒有觀眾,因為都是臨時演員。不看片,齋聽歌好嗎?一來這就看不到樂隊了,二來當我聽陳潔儀那好評如潮的《心動》,本來第一句開始已想學觀眾一般閉目陶醉,怎知唱到四句不知哪裡冒出一句「真好」,好你妹啊!

留言

t仁說…
"本來第一句開始已想學觀眾一般閉目陶醉,怎知唱到四句不知哪裡冒出一句「真好」,好你妹啊!" 我都覺得冇啦啦播句咁嘅野出黎做乜....好disturbing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