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年二月,當下音樂月報(一):自己樂壇自己起?

唱片業不景、樂迷聽歌習慣改變、不願買CD這些說法已經講了十幾年,最低限度已證明了音樂工業現有的運作模式是行不通的。那麼,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新模式?

330ipo預建音樂未來」是嘗試新模式的香港先行者,有點似香港音樂版的Kickstarter,以「先認購、後製作、發行」的模式運作,在網上發佈計劃,以「預購」的方式籌集資金。認購金額通常有幾個選擇,籌集到指定數目的資金就可以進行。特別的是,有份認購者更可以分享將來的版權收入,以最近成功集資超過八萬一千元的《恢復粵語敬拜系列(一) – 合一的呼求》為例,版權分成由0.015%至0.3%,現時是以「酷幣」(一種網上貨幣)的形式發放,可作網上購物之用。但除了330ipo網站本身之外,有哪些網站以酷幣交易,筆者作一簡單搜索似乎還找不到明確答案。

「330ipo預建音樂未來」的創辦人包括前CASH總經理程沛威Leslie、曾經是Beyond御用填詞人之一的劉卓輝、和有風險投資經驗的傅淼,音樂人和投資人兼備。說到330,筆者第一時間想起的是紅白藍「身心靈」以至又一山人,但原來在這裡330是指3分30秒,代表流行音樂一首歌的平均長度。

在網站所見,現時認購項目還是以有些名氣的歌手音樂人為主,除了首個項目的糖兄妹、若琪和3Think之外,其餘項目包括張崇基、張崇德、鮑比達、葉麗儀、陳潔麗、劉以達等等。好奇的是不少宣傳片是關於潘源良的《Me?We!》合輯10周年紀念版(2004年那張合輯有尚未出道的官恩娜!),但在認購項目已見不到了,原因不明。在幾個已成名artist的項目之後,最近集資的項目是包括「神奇膠」在內的10隊獨立樂隊合作的樂性循環330 Live Gigs & CD(三場音樂會,10首現場作品合輯),第一場已於上周日(22/2)演出。

這種先認購後製作的模式既可減低財務風險,長遠來說更能提高音樂製作在資金上的透明度,讓人們更清楚「音樂的價值」,是值得發展的模式。但就330ipo的宣傳來說,還是有一些意見,網站介紹說這是「復興音樂產業的革命」,是否有點誇張?看他們的Facebook,「革命」一詞經常出現。無可置疑他們有新運作模式,但自稱為「革命」,是否野心太大、自視過高?看時間的證明了。

參考資料:
330ipo預建音樂未來 http://www.330ipo.com/
媒體訪問 http://www.330ipo.com/magzine.htm
2014年8月Mugazine訪問 http://youtu.be/phnU-ucz0w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