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年四月,當下音樂月報(一):跟進「音樂蜂」
二月介紹完「330ipo預建音樂未來」,就馬上看到林一峰公佈他同樣以眾籌(crowdfunding)形式集資做音樂的平台「音樂蜂」。創辦人除了林一峰之外,也有馮穎琪和謝國維。三月初啟動至今兩個月,可以先談談其最初反應。
隨著網絡的發展,CD的銷量下跌是不可挽回的趨勢,早年人們還寄望網上合法下載/串流的收入可以取代唱片銷售,但當筆者數年前用Moov的比例遠高於CD機就在想:每月花49元就幾乎聽到了所有想聽的歌,就算全香港有10萬用戶,每月490萬要分給全港所有歌手作曲填詞編曲人加唱片公司上下再加音樂平台本身,這條數怎樣也計不下去。加上林一峰在訪問計過另一條數,他的《一支煙的時間》2014年在Spotify播了一次收入0.0005美元,如果一首歌4-5萬成本,要聽1000萬次才可回本,證明了此路不通,音樂製作的模式已是非改不可了。
截稿時「音樂蜂」共有七個項目,頭炮林一峰「身先士卒」與十個單位合作的《Crossroads》籌得逾39萬,超額近一倍完成。尚在集資的林二汶《好歌曲...然後這樣》與黃靖《How To Disappear》也已成功達標。其他項目有李拾壹、黎曉陽、還有港大畢業生組成的街頭音樂組合JL Music。暫時唯一以音樂會為主體的項目,來自近年多次舉辦「山寨音樂」的Michael Tang推出的「天台音樂祭」,為本地獨立樂團提供演出舞台。
如果你想出錢支持任何一個項目,它的「回禮」方式相當多元化,這也是音樂人發揮創意的部份。基本的有CD+mp3下載、音樂會門票、紀念品,較特別的有音樂工作坊,以至第三方贊助項目(例如黎曉陽有sbdwlongboardshop提供的滑板教學作為贊助方式之一),有些更有專門為你演出的「私人show」回饋大額贊助者(例如林一峰十萬 、黃靖一萬五千、黎曉陽一萬八千)。值得一提的是每個項目都有不同名稱的「純粹支持」選項,不求回報,小額資助,為對方完成理想略盡綿力,因為有這選項,使筆者可以為每個項目提供小額贊助,順道在開始時支持這一音樂平台。
根據官方網站,「音樂蜂」的商業模式是在成功集資的項目收取 15% 行政費用。截稿時林一峰、林二汶、黃靖的項目已達成目標,分別籌得約39萬、23萬和15萬,以15%計算,「音樂蜂」平台分得11萬7千左右,以一個新模式音樂平台來說,開業兩個月已有11萬多收入算是個好開始,但後面幾個項目音樂人知名度較低,收入下降一時無可避免。明星效應只能打響名堂而不是長遠策略(例如你不會預期陳奕迅來「音樂蜂」為新碟集資500萬),眾籌音樂平台之後能否持續發展,取決於能否達到critical mass,這非現有流行樂壇的人能夠支持,需要吸引更多「外人」有興趣做獨立音樂,也要吸納更多流行音樂以外的計劃。這兩件事做到,不單能維持一個音樂平台,更能改變整個音樂製作的風氣。
參考資料:
「音樂蜂」網站 https://musicbee.cc/
相關報導:
(港台訪問馮穎琪、謝國維)2015-04-10 文明單位—音樂蜂后 http://programme.rthk.hk/channel/radio/programme.php?name=radio2/89&d=2015-04-10&p=3436&e=302725&m=episode
【音樂入魂】集資音樂革命 http://hk.apple.supplement.nextmedia.com/special/20150415/18006213
(陳曉蕾)綠是彩色:集資音樂蜂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special/art/20150307/19066066
音樂蜂 藝術其實有價 http://www.nmplus.hk/home/%E9%9F%B3%E6%A8%82%E8%9C%82%E3%80%80/
「音樂蜂」- 遊樂場的新玩法? http://bitetone.com/2015/04/08/special-feature-%E3%80%8C%E9%9F%B3%E6%A8%82%E8%9C%82%E3%80%8D-%E9%81%8A%E6%A8%82%E5%A0%B4%E7%9A%84%E6%96%B0%E7%8E%A9%E6%B3%95%EF%BC%9F/
集資音樂風潮 – 星島日報 (17-04-2015) http://www.hkaaa.org.hk/?a=doc&id=13568
眾籌平台推「唱片花」效法樓花概念 支持獨立音樂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316/columnist/edb_edba1.htm
隨著網絡的發展,CD的銷量下跌是不可挽回的趨勢,早年人們還寄望網上合法下載/串流的收入可以取代唱片銷售,但當筆者數年前用Moov的比例遠高於CD機就在想:每月花49元就幾乎聽到了所有想聽的歌,就算全香港有10萬用戶,每月490萬要分給全港所有歌手作曲填詞編曲人加唱片公司上下再加音樂平台本身,這條數怎樣也計不下去。加上林一峰在訪問計過另一條數,他的《一支煙的時間》2014年在Spotify播了一次收入0.0005美元,如果一首歌4-5萬成本,要聽1000萬次才可回本,證明了此路不通,音樂製作的模式已是非改不可了。
截稿時「音樂蜂」共有七個項目,頭炮林一峰「身先士卒」與十個單位合作的《Crossroads》籌得逾39萬,超額近一倍完成。尚在集資的林二汶《好歌曲...然後這樣》與黃靖《How To Disappear》也已成功達標。其他項目有李拾壹、黎曉陽、還有港大畢業生組成的街頭音樂組合JL Music。暫時唯一以音樂會為主體的項目,來自近年多次舉辦「山寨音樂」的Michael Tang推出的「天台音樂祭」,為本地獨立樂團提供演出舞台。
如果你想出錢支持任何一個項目,它的「回禮」方式相當多元化,這也是音樂人發揮創意的部份。基本的有CD+mp3下載、音樂會門票、紀念品,較特別的有音樂工作坊,以至第三方贊助項目(例如黎曉陽有sbdwlongboardshop提供的滑板教學作為贊助方式之一),有些更有專門為你演出的「私人show」回饋大額贊助者(例如林一峰十萬 、黃靖一萬五千、黎曉陽一萬八千)。值得一提的是每個項目都有不同名稱的「純粹支持」選項,不求回報,小額資助,為對方完成理想略盡綿力,因為有這選項,使筆者可以為每個項目提供小額贊助,順道在開始時支持這一音樂平台。
根據官方網站,「音樂蜂」的商業模式是在成功集資的項目收取 15% 行政費用。截稿時林一峰、林二汶、黃靖的項目已達成目標,分別籌得約39萬、23萬和15萬,以15%計算,「音樂蜂」平台分得11萬7千左右,以一個新模式音樂平台來說,開業兩個月已有11萬多收入算是個好開始,但後面幾個項目音樂人知名度較低,收入下降一時無可避免。明星效應只能打響名堂而不是長遠策略(例如你不會預期陳奕迅來「音樂蜂」為新碟集資500萬),眾籌音樂平台之後能否持續發展,取決於能否達到critical mass,這非現有流行樂壇的人能夠支持,需要吸引更多「外人」有興趣做獨立音樂,也要吸納更多流行音樂以外的計劃。這兩件事做到,不單能維持一個音樂平台,更能改變整個音樂製作的風氣。
參考資料:
「音樂蜂」網站 https://musicbee.cc/
相關報導:
(港台訪問馮穎琪、謝國維)2015-04-10 文明單位—音樂蜂后 http://programme.rthk.hk/channel/radio/programme.php?name=radio2/89&d=2015-04-10&p=3436&e=302725&m=episode
【音樂入魂】集資音樂革命 http://hk.apple.supplement.nextmedia.com/special/20150415/18006213
(陳曉蕾)綠是彩色:集資音樂蜂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special/art/20150307/19066066
音樂蜂 藝術其實有價 http://www.nmplus.hk/home/%E9%9F%B3%E6%A8%82%E8%9C%82%E3%80%80/
「音樂蜂」- 遊樂場的新玩法? http://bitetone.com/2015/04/08/special-feature-%E3%80%8C%E9%9F%B3%E6%A8%82%E8%9C%82%E3%80%8D-%E9%81%8A%E6%A8%82%E5%A0%B4%E7%9A%84%E6%96%B0%E7%8E%A9%E6%B3%95%EF%BC%9F/
集資音樂風潮 – 星島日報 (17-04-2015) http://www.hkaaa.org.hk/?a=doc&id=13568
眾籌平台推「唱片花」效法樓花概念 支持獨立音樂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316/columnist/edb_edba1.htm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