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聽歌雜談(十三):暑期雜談一次過

今年夏天由於體育盛事太吸引的關係,基本上完全分散了我對音樂的注意力,再加上做「當下Cover」分薄了寫文的時間,所以到了九月中秋將至倫敦氣溫曾跌至5度連古典音樂節BBC Proms也完了才一次過談談這個夏天聽了的東西…

為港爭光的又何止…

在江旻憓克服落後1:7劣勢贏得奧運劍擊金牌那晚,我開了那罐印上英格蘭代表隊三獅徽號的歐洲國家盃版啤酒(Football沒有come home所以存貨還在),當時還是各地香港人普天同慶,還對某些KOL拿她和香港高官建制的關係大造文章感到不以為然(例如黃世澤由江旻憓打入四強開始追擊她,直到她加入馬會,一共出了七條影片!)。當然直到更多新聞曝光(例如菁英會身份和人民大學的論文),相信大家都形成(或調整)了對江旻憓這人的評價了。只想說,在鏡頭前斯斯文文又傻更更的體育+素食女神,和開口閉口黑暴小黃人反中亂港顏色革命這些字眼這兩件事連在一起,我到今天還是不能想像。

港人揚威世界的故事當然不止運動員如江旻憓張家朗何詩蓓,今年英國大型夏季古典音樂節BBC Proms,重要性僅次於壓軸(Last Night of the Proms)的開幕演出(First Night of the Proms),擔任指揮的是來自香港的女指揮家Elim Chan陳以琳!得知這消息後本來set定reminder開售日上網購票,結果因為後來當日另有行程打消購票念頭,最後也在BBC iPlayer看全場重溫。

對古典音樂認識甚淺的我也趁機了解一下陳以琳的來頭,首先是她之前在2019和2023已經在Proms表演過,但成為First Night的指揮是第一次,也當然是第一位香港人有此成就(我猜能夠在英國最大型的古典音樂節擔任如此重要場次的指揮,應該奠定了世界級指揮家的地位吧)。而根據衛報The Guardian的訪問,她指揮的啟蒙是八歲時看香港小交響樂團演出,看到同是女性的指揮家葉詠詩令她留下深刻印象;另外她跟荷蘭籍丈夫定居在阿姆斯特丹,父母也在近年從香港移居倫敦,報導說原因正是政治環境的惡化,你懂的。

華人出現在Proms也不是新鮮事,名人如馬友友王羽佳不在話下,連今年第二場以Disco音樂為主題的表演,其中一名負責重新編曲以交響樂演奏Disco經典的音樂人是樂團裡名為Callum Au的長號(trombone)樂手。Google一下才知他是在英國出生的華人和蘇格蘭人混血兒,他的個人網站也有不少作品片段。另外以史特拉汶斯基(Stravinsky)為主題的第38場,指揮Tianyi Lu(呂天貽)也是中國出生的紐西蘭人,今年的Guidebook在節目表中也有焦點介紹。

「為港爭光」這回事也不得不提今年格林美獎出現首位港產得獎者,那就是憑Paramore樂隊專輯《This is Why》奪得最佳搖滾專輯的音頻工程師(engineer/mixer)譚心妍Harriet Tam,有趣的是我是從Facebook看獨立媒體訪問得知這消息,而訪問中譚心妍說想以在美國學到的知識回饋香港樂壇,結果帖子的留言充斥著叫她不要回來的聲音,都是擔心她被香港生態侷限/拖累/染污之類的,有趣。

這隊的名字怎樣唸?

今年Glastonbury可以在電視看(BBC基本上是三日全程分幾個頻道直播),但由於與歐洲國家盃撞期的關係沒有想像中那麼熱衷去追,當然也沒有了像Elton John或Rick Astley這樣我心目中必看的表演(不過星期五六壓軸的Dua Lipa和Coldplay我也全場看了)。結果最有印象的是一支由德國、丹麥和挪威成員組成的樂隊Heilung(這隊的名字怎樣唸?說粵語的我有點尷尬——其實Heilung是德文字,有healing治癒的意思),從音樂到舞台設計到衣著都有一種中世紀維京文化的神秘感和薩滿(shaman)儀式的想像,在流行音樂節聽到這種音樂是耳目一新(竟然在YouTube找到全場演出片段,有興趣的值得一看);另一個發現是巴基斯坦裔女歌手Arooj Aftab,她的演出是演唱她剛推出的專輯《Night Reign》的整張專輯的作品,也是唯一一個我看完Glastonbury後專程去Spotify搜尋其作品的歌手(BBC Music YouTube也上載了一首她的表演片段)。一看台型是個「大家姐」打扮,但配合音樂一開口就是醉人的Jazz韻味加上一點南亞風情,彷似把喧鬧和炎熱的上萬人戶外場地瞬間變成感覺清涼可以平靜地chill out的lounge。原來她本身也大有來頭,是歷來第一個在格林美獲獎和表演的巴基斯坦歌手。

值得品題的還有和洪卓立一樣屢傳已不在人世的Avril Lavigne,內子少女時很喜歡她所以有興趣一看。曾幾何時的搖滾巨星今年只在第二大台演出,功架仍在,但銳氣盡失,已沒有當年瘋狂彈跳fing頭的活力了,內子的觀察甚至覺得她可能受鎮靜劑影響;另外今年的「傳奇時段」有「仙姐」Cyndi Lauper,超過40年前的《Girls Just Wanna Have Fun》還是今日英國十幾歲少女都琅琅上口的party必備歌,但看了幾首總覺得怪怪的,後來報導才說音響出了問題以致聽起來人聲總是跟不上拍子也顯得單薄,原來現場也有人看到一半離場。

疑似發現連尼加與劉家良師傅的交集

BBC週末播放英超精華的節目《Match of the Day》今年是60週年(BBC網站也有專題講述其歷史),沒有花錢買收費電視直播(而在英國星期六下午三點的場次根本不會直播)的大眾也可以在電視看著主持人——英格蘭球壇名宿兼1986世界盃神射手連尼加(Gary Lineker)——和嘉賓主持重溫英超精華提供專業分析。《Match of the Day》的主題音樂由1970年起沿用至今,成為其中一首英國人深入民心的音樂(相當於香港人對《香港小姐》《歡樂滿東華》主題音樂的熟悉程度),作曲的是音樂家Barry Stoller,當時是朋友認識節目的製作人,他正構思為節目提供新元素故委托他創作主題音樂,結果一播就是50幾年。在YouTube上搜尋Barry Stoller的作品竟然發現一首《For and Against》的曲目,聲稱來自電影《Return to the 36th Chamber》原聲專輯,也就是《少林36房續集》(又名《少林搭棚大師》)這一齣1980年的香港電影(電影在YouTube有得看!),由劉家良導演,男主角是劉家輝,飾演小混混投入少林學藝最後打敗無良老闆為工人追討欠薪。那原聲專輯沒找到,甚至是否同一個Barry Stoller也不能肯定,在網上也找不到更多資料核實,只能當成疑似fun fact發現案處理了。

稱霸這個夏天的Sabrina Carpenter

在更早前的五月,在盧頓(Luton)舉行的BBC 1 Big Weekend在電視上也有播(不巧那時候正值盧頓足球隊確定從英超降班),看了幾段精華也沒有太大興趣,但最印象深刻的是一身鮮艷橙色打扮在台上性感演繹首本名作《Espresso》的Sabrina Carpenter。老實說我那還是我第一次看她表演,就算她的風格「不是我杯茶」也不得不佩服她舞台的魅力,至於表演的尺度…我只能用連登術語「正式」和 「仁善」來形容了。年僅25歲但已出道14年的她終於等到爆紅的一年(某程度上也因為擔任Taylor Swift開場喜賓之故),但那爆紅的程度實在有點誇張,就看英國單曲榜(Official Charts),由5月9日開始至發文時的20星期有15週是她的歌冠軍(其中《Espresso》包辦七週,《Please Please Please》和《Taste》分別五週和三週),試過六星期包辦一二和兩週包辦三甲!基本上是前無古人的霸榜行為,至於最終維持幾多週就拭目以待了。少不了接著看她幾首MV,都是性感而帶有不少性暗示的內容,《Taste》的暴力尺度更是令人嘩然,爆頭劏肚血漿四射的場面(說的是Sabrina和情敵爭仔互相廝殺而結局是男的遭誤殺而兩女反而交好),不禁令人想起很多中文YouTuber講個「死」字 「殺」字提及性罪行(即使純綷陳述事實不涉暴力和犯罪)都要自我審查諸多避忌以免黃標,這個MV莫講話黃標,簡直應該18禁,又不見有人說甚麼黃標(不過影片開頭其實都有警告字句的),可想而知YouTube的審查有幾雙重標準,不知是大明星和普通人的分別,還是中英文審查機制的分別了。

Oasis是一道Life in the UK Test題目

八月底在英大新聞,當然是8月27日因兄弟(Noel & Liam Gallagher)不和拆夥15年的英國樂隊Oasis正式宣佈重組並於2025年7月在英美舉行音樂會,成為全英媒體頭條加上門票秒殺自然是預計之中了。

Oasis全盛期所在的Britpop盛世是我的中學時期,聽英文歌不多的我也很喜歡《Don’t Look Back In Anger》,對《Wonderwall》之類的首本名作也有認識(來到英國發現球賽不時在完場時播放《Wonderwall》),對《Definitely Maybe》這經典專輯也是久仰大名(細個聽黃志淙總有耳濡目染),但對他們的認識也僅止於此,甚至我是近期才分得清Noel和Liam誰是哥哥誰是弟弟,去年在BBC Sounds聽完一輯「The Rise and Fall of Britpop」節目,也沒對這樂隊的恩怨了解多幾多,障礙之一是缺乏基礎閱讀對節目中提及的時地人歌較難掌握,之二當然是原始訪問片段要聽得懂他們的英語對答真的相當吃力,奇快的語速、曼徹斯特口音和工人階級俚語,即使是我這自問英語程度在倫敦專業工作上也算應付自如的外來移民,也實在是個「打大佬」級數。

忽生一念,你對Oasis了解有多深,根本是一條考驗你對現代英國文化認識的Life in the UK Test綜合題。如果「而你不知道Oasis是誰」?零分。如果說得出/唱得出幾句Oasis首本名曲,看懂媒體在其他新聞舖天蓋地的抽水標題,例如同時使用「definitely」和「maybe」兩個矛盾的字,或者大量「Look back in anger」的標題(最經典是《太陽報》記者在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力數前任政府的演說後提問也抽水說首相「spend a lot of time today looking back in anger」然後全場大笑),應該也算個合格吧;但要高分的話,可能真的要了解他們走紅到拆夥的故事和時代背景,還能不用字幕聽懂Noel或Liam的訪問了。最後還有shout out一下,最近聽BBC新節目《The Rise and Fall of Oasis》聽了兩集還是一知半解,竟然事有湊巧看到一個香港的足球YouTuber Ryan (Swag852)做了一集Oasis的故事,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補充了我對這樂隊的認識,未打到大佬但又想融入英國文化的朋友,那集節目值得推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