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10月, 2011 起發佈的文章

王菀之水百合演唱會Oct 30 2011

這是「斥測樂壇」blog的第566篇文章。在2011年10月30日的紅館舞台上,看著王菀之演唱《一秒感動》的時候,忽然一陣感慨,噢,這究竟多少年了。追溯第一篇王菀之的碟評, 《王菀之《Ivana》:人靚聲甜,唱作俱佳》 ,是此blog成立之初第31篇文章,日期是2005年6月17日。由566,瞬間回望31,世界改變了很多,自己也改變了很多,原來這樣就已經六年半了,王菀之的紅館演唱會,終於親眼見證到了。紅館處女秀,有些歌手做出來是公式的「成功爭取」,而王菀之,則更像是「美夢成真」,因為當中的震撼、興奮、激動,就如在夢幻一般好得不似現實。 這不是普通的演唱會,是一場每一秒鐘、每一細節都充滿藝術感的演出。唱到第16首歌《低科技之歌》,王菀之才說了三個字「Please Stand Up」,直至第18首才有真正的開場白,惜字如金專心演唱其實也有不同的方式,王菲那種是「我是天皇巨星,沒空應酬你們」的架勢,陳奕迅那種是「我好多歌要唱,今晚一定要唱夠佢」的「咪霸」本色,而王菀之,是全神貫注在自己的藝術世界當中,像一個一氣呵成環環相扣的音樂劇演出,中間容不下半點打擾。識趣的聽眾們也是演出的一部份,例如《她扔了根火柴》,30年代風情本該拍案叫絕,但沒有人敢鼓掌,直到最後一粒音,才發出五體投地的掌聲。前一個多小時是超現實的境界,要去到《我真的受傷了》才回過神來,醒覺自己還是在紅館。 演唱會上幾乎每一首王菀之的歌,都是歷來最好聽的版本,就算之前不太會欣賞的《最好的》和《水百合》,在澎湃的音樂轟炸下,好像是重新發現一樣;《雷電》把變幻莫測的編曲現場呈現,加進從台上射出來的激光效果,震撼得令人目瞪口呆;本來的我最喜愛,也聽到了令人更激動的演繹:《畫意》唱到忠於原著的「執起手槍然後自殺」,手持道具飛機指向台下的一幕,仿如藝術家懾人的終極控訴;《小團圓》聽到第一句清唱「翻開你的...小說」,忽然有種觸電般的抽搐,這是再令人感動的歌聽CD也沒有的效果;《末日》最後整個屏幕一下子由黑暗變光亮所帶來的震撼,像是把人帶進新紀元的喜悅和感動。 看到龐大的40人弦樂加搖滾加電子施盡渾身解數的大樂隊,看到每一個目眩神迷的燈光視覺效果,看到每一個充滿創意、工藝,展現王菀之個性的造型,感到這是一個無數人傾注其專業、心思、堅持、愛心和不計代價,制造出登峰造極的藝術創作。對王菀之的忠實擁躉而言,這是夢寐以求...

x10系列1-30集總結

先給大家猜個謎:在前30集x10,不計合唱區,有兩個歌手有同名但完全不同的歌,同時打入x10的,是甚麼歌名?如果把「其他」計算在內,還有多一首這樣的歌,又是哪一首? 還有不足一個月就開始第二輯的x10了,不如趁機回顧一下之前30集吧。自問自答時間。 問:整個x10共介紹了幾多首歌? 不計算「其他」,獨唱共393首,合唱51首,總數444首(百無禁忌!) 問:哪個歌手介紹的歌最多(計合唱,不計其他)? 最多的當然是分三篇介紹的陳奕迅,30首獨唱加3首合唱,共33首歌。之後是張學友(30首,其中10首合唱)、譚詠麟(28首,3首合唱)、黃耀明(25首,5首合唱)。 以合唱歌計,最多的是張學友10首,多到要分開一篇文章;其次是梅艷芳7首,黃耀明和許志安5首。 問:哪個歌手的篇章點擊率最高? 截至10月29日,第一位是周杰倫 ,共9623,第二位陳奕迅,三篇合計6978,之後是楊千嬅 (5946)、容祖兒 (5342)、和鄭秀文 (4207)。悄悄告訴你,排第六是蔡楓華,共3067次! 問:年份分佈如何? 以專輯發行年份計,最早的歌是1975年,許冠傑《天才與白痴》,之後1975-2011,除1977年之外,每年都有作品。最多為2000年共32首、之後是2002年29首,1999年28首。以年代計,70年代20首、80年代115首、90年代161首,2000-2009共142首。2010年後6首,最近一首為今年的陳奕迅《六月飛霜》。葉蒨文《流金歲月》專輯年份不詳,按照電影上映計入1988年。 問:哪張專輯入選歌最多? 一共有四張專輯有五首歌入選,包括1985譚詠麟《愛情陷阱》、1995黃耀明《越夜越美麗》、1997草蜢《照常營業》、2001陳奕迅《The Easy Ride》,另有10張唱片有四首歌入選。外面還有復刻版賣的話,入貨吧! 問:哪個歌手專輯分佈最集中?最分散? 順理成章地,多歌介紹的歌手,提及到的專輯也比較多,最多專輯的是陳奕迅(23張)、其次是張學友(21張)和李克勤(16張)。最集中的有三位:梁漢文、鄭少秋和周杰倫,各只有6張專輯有歌入選。 問:新一輯有幾多集? 未定,只是決定了最後一集是「鄧麗君x10」,一日未寫到那集,一日還有得玩。而其實,筆者對鄧麗君的歌認識甚少,這可以令自己好好做一次功課。 問:下集...

2013,不見不散

「這個難關過得了,我們就不要分開,一生一世都在一起,好嗎?」 聽著C AllStar《2013的約定》,一直想著這設計對白。 這首歌令人感動的地方在於,你感受到和你愛的人一起見證世界的終結,是一件如此浪漫的事。 簡單的邏輯:如果世界末日是人類滅絕,那一天真正來的時候,我們根本無從得知,因為我們不知道,死去的一刻是否就是世界末日。 所以,如有能夠見證的世界末日,那應該是某種世界秩序的崩潰。 世界是混亂的、瘋狂的、顛倒的,天災、動亂、戰爭、饑荒、氣候危機、經濟危機,信心危機,道德危機;紐西蘭地震、土耳其地震、日本九級地震、海嘯、核擴散;巴基斯坦水災、泰國水災,曼谷幾近失守;東非大饑荒,千萬人受災;突尼西亞、埃及爆發革命,科特迪瓦、利比亞內戰,也門、敍利亞動盪緊接上演;歐債危機、美債危機、政府瀕臨破產,就連中國,地方債務、高鐵、房地產、民間高利貸,每一個都是計時炸彈;財閥橫行,民不聊生,金融危機始作俑者,未見惡報,復甦未見,通脹先行,民眾不滿日增,遂有佔領華爾街、佔領倫敦、佔領中環,99%的苦主,向1%的既得利益者討回公道;好心扶助老弱,會被誣陷索賠,最後小女孩被車輾過,再沒有路人施援... 世界現行的秩序像要崩潰。如果像佔領華爾街的人說,世界的財富、權力和制度是被1%的人控制的話,所謂的世界末日,不過是那1%的人的末日而已。別怕,我們都是99%。 現有秩序崩潰的面前,財富、權力、名譽,已經不再可靠,最可靠的還是愛。不管世局劇變、氣候變化,也不論物質財富還有多少,你輕聲細語地和你愛的人約定,懷著彼此的愛,攜手跨過這個難關,也深信過後會一起面對更美好的未來。這是如此浪漫的一件事。 約定的力量是巨大的。小事如你約了情人今晚下班後看電影,那一整天的工作中,你的腦子都是晚上的約會,你會盡早完成當天手上的工作,盡早收工,馬上赴約。小事如此也值得期待,又何況約定世界末日之後的重逢?知道這個難關過後,在遠方有你愛的人等你,2012不再代表恐懼,今天到2012,也只是你的working hours,你會盡力過好每一天,完成每一件該做的事。2012收工,馬上赴約,與情人分享、重溫、回味這情節比電影更曲折的21世紀。 《2013的約定》是今年第四首「年度級」作品。

有故事的岑寧兒(下)

承上回,《4-6pm》還有一首歌《猜謎》,遲遲不品題這首歌,是因為想用這一個例子,開始探討一下流行曲的美學問題。 《猜謎》的第一句是這樣的:「猜個最老的謎,到底甚麼才是愛?」這是個哲學問題。在未猜到答案之前,已經很容易愛上了這首歌。問題是:愛上這首歌的甚麼?再擴而充之,到底甚麼是好歌?這是一個美學問題,也是之後想認真探討的問題。 正如真正喜歡過某個女孩子,才可以知道自己喜歡哪一種女孩子,究竟自己喜歡怎樣的歌,就要由真正喜歡的歌講起。 一直嚮往那種叫「心靈音樂」的類型,不需要言語就能觸動心靈,帶給人清淨、平和的感覺。流行音樂很少可以做到心靈音樂的境界,但《猜謎》是少數有這種效果的流行曲。尤其是唱完第一段入adlib起,更令人感到有Enya的影子。 好的歌詞是正面的,啟發人思考的;這樣唱著歌的人,是叫人感到溫暖的,充滿著善良和溫柔的。「任何讓人痛的理由,任何帶恨的念頭,都別拿愛來當藉口,別拿來給自私一個出口」,當愛的佔有慾越趨強烈的時候,這是一句叫人臨崖勒馬的警示;「愛應該不只是一種美好的感覺...它不是一剎那的衝動,附帶條件的包容」,愛除了滿足自我的感覺,是否要包括對別人的付出才算圓滿呢? 如果《沒故事的人》是好聽但未夠驚喜的話,《猜謎》會叫人對岑寧兒更加另眼相看。在網上還看到她的其他創作,叫人感動的相信陸續有來。 《猜謎》是今年第三首「年度級」作品。

不因為追求過多的幸福而感到不幸福

幸福是:找到一個頻率相同的人 幸福是:有一群共同追求夢想的夥伴 幸福是:可以用音樂與人分享溝通 幸福是:可以做自己最喜歡的事 幸福是:不因為追求過多的幸福而感到不幸福 在蘇打綠《幸福額度》的MV裡頭出現這五句說話,主音青峰的最後一句:「幸福是:不因為追求過多的幸福而感到不幸福」點出了這首歌的主題。幸福的重心在於明白「知足常樂」的道理。 幸福好像是要追求的,所以每個人都終日努力、拼搏,不論是更好的房子、更好的車,或是理想的伴侶、更美滿的愛情。不斷往外追求,得到的時候,沒有好好享受,好好感恩,因為趕著去追求下一個目標;得不到的時候,就感到失望、挫敗。最終趕了大半生,只有勞累,同時發現,原來追求幸福,卻沒有好好幸福過。為甚麼不間中停下來,數算自己已經擁有的? 知足除了是對擁有的東西懂得感恩,也是明白到一切得來不易的道理。「幸福或許是諸葛,三顧也不見得成」,只要明白,得不到你想要的,是一件如此常見如此平常的事,每當結果不如你預期,你就不會這麼容易耿耿於懷、忿忿不平,心裡自然容易釋懷。 蘇打綠所以累積到這麼多的追隨者,在於不論從他們的歌或者他們本身,都可以感受到他們善良、溫柔、謙卑的人格魅力。一直專注而堅定地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們正在實踐他們對幸福的理解,這就是為甚麼,蘇打綠的歌能帶給人安慰。

有故事的岑寧兒(上)

岑寧兒(Yoyo)第一首派台歌叫《沒故事的人》,說她是沒故事的人,在我看來和李克勤唱自己《我不會唱歌》一樣,她的故事可多著哩。 完整的故事很多時候是由依稀的印像拼湊而成的:依稀記得2008年現場看的盧冠廷「2050演唱會」,有位據說是岑建勳和劉天蘭那叫Yoyo的女兒當嘉賓演出,好像唱得不錯,但之後也不甚了了;2010年陳奕迅DUO演唱會,和音小隊合唱《The End of The World》感動了上萬人,領唱的少女最後還泣不成聲(那DVD明明看過,但到最近才記起有這一幕);好了,麥記廣告歌《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ife》,男聲版本唱的是陳奕迅,女聲主唱的叫岑寧兒,她是誰?未搞懂,但繼方大同與黃韻玲之後,再一次確立這首歌的神曲地位;終於,今年她出碟了,才知道岑寧兒就是Yoyo,就是岑建勳和劉天蘭所生的女兒,以前那些片段,原來全部都屬於她:原來她一直踏實地為其他歌手唱和音;原來她有一隊Acapella團隊Charatay,Youtube上有不少精彩演出;原來她主要在台灣發展,唱了不少小型live show,寫了不少自己的歌,累積了不少的樂迷。還有,白晳的皮膚和帶點硬朗的外型,也頗得其母遺傳。發現了,這人真的來頭不小。 和她因為DUO演唱會認識的好友盧凱彤一樣,岑寧兒的第一張個人專輯《4-6pm》是EP,三首歌(嚴格來說是兩首半,因為一首只有一分多鐘)算是試水溫,更多的是吊著大家的胃口,因為她已經寫好了、唱過live 的還有很多。完整的大碟,相信只是蓄勢待發而已。 回到主打《沒故事的人》, 有評論說岑寧兒像張懸 ,從這首歌聽來,有點像,但Yoyo多一分清甜,少一分冷峻,而她一開聲我想起的,竟然是那個年頭還可以清新的楊千嬅。很特別的percussion,以節奏製造出型格,更有種即興街頭演唱的氣氛。這首歌作為主打,某程度上是她在不同城市之間遊走的一個寫照;正如歌詞說的:「我屬於哪裡都不屬於,我不屬於哪裡」,長期處於異鄉人的狀態,讓她充滿了冷眼旁觀的思考性,「彷彿一起寂寞不算寂寞」,就像是一眼看穿城市人心理狀態。 《Mask》以清唱開頭,接入清澈如水的結他自彈自唱,自是盡顯靚聲的好機會。這1分47秒欲言又止的短歌,就好像對應了主題,在心愛的人面前掩飾自己,又怕被看穿,又怕真面目令他失望,是很複雜的情緒。如此在意自己哪個是真面目...

一一年第三季,斥測樂壇小結

一滴眼淚,決定了本季的第一名。 再調升評級是之前已經想好了,但季末在Youtube重溫,發現去到「以愛記錄存在多神奇」一句,眼眶不由自主地滴出了一滴淚,就那一刻的感動,判定了《愛在當下》成為了本季的冠軍。一首好的情歌,是鼓勵你去行動、去付出、去奉獻的,尤其是當需要行動時,一首歌的適時鼓舞,就像一個在身邊的知心朋友。G.E.M那一聲「去愛吧!」的呼喊,是強而有力的call for action。 另一種好的情歌是叫人感受到,心裡充滿著愛的人是如此有光采的。《Ready For Love》不是守株待兔地等候,是打開心扉地迎接,容光煥發地吸引;《要你管》設想你那嬌俏可人的女友依偎在你胸膛,鶯聲細語地說「你話事啦」,嘩,還不一陣電流通過,雙眼變成會閃的心形嗎!其實,Olivia的《Romance》專輯,最愛的還是今年第三首年度級的 《A Love Theme》 ,它是英文歌?最多我為它寫一個中文版吧。 其實呢,謝安琪《你們的幸福》和張繼聰《瑪莉殺死小綿羊》是有相通之處的,都是說麻木、說退縮、說逃避面對真相。如《你們的幸福》,沉醉於低層次的吃喝玩樂,避過殘酷的現實和嚴肅的思考,就像MV裡女主角看到日本大地震如此震撼的一幕,走出房間想和男友談論,他卻在打機打個不亦樂乎...他像在夢中。問題來了,如果他發夢發得好地地,為甚麼要叫醒他(這是open question)?你情願做不快樂的蘇格拉底,還是快樂的豬?《瑪莉殺死小綿羊》的殘酷現實是人為了食慾殘殺動物,由於殘忍程度叫享受美食的人大倒胃口,所以寧願眼不見為乾淨,別人拿出血淋淋的真相?河蟹。 《那些年》由七月煲到現在,可是電影還未上映。這是成長了的人才會懂得感動,因為它在幫助我們回顧年少率性的歷史;《我本人》是Kary轉會後初見成熟內歛的表現,也碰巧本blog稍作改版,也以這首歌的文章作為新嘗試;《火鳥》的楊千嬅說是重生未免太過,但她和陳輝陽的回歸,就像是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回來一樣叫人欣慰。 那張頭三首曝光的作品都被打成飛行級的《掀起》,結果兩季下來共有三首歌打入季度十大,但始終沒有為這專輯撰文。《人造衛星情人》帶來的是結他狂飆的官能刺激,我這幾乎是不看歌詞不會欣賞歌曲的人,竟然完全因為編曲而愛這首歌,連帶買了村上春樹的一本書,不過不是《人造衛星情人》;《哽咽》好像是陳綺貞《魚》的姊妹篇,從Ellen的演繹中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