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當下音樂實驗:測試KKBox、YouTube、Spotify推薦歌單

圖片
如果音樂平台真的如他們所說,懂得根據我們聽歌的習慣為我們推薦我們未聽過但可能喜歡的歌,我們能不能藉著不斷聽自己的心頭好(「舊愛」),有意識地訓練電腦讓為我們帶來新發現(「新歡」)? 作為一個寫blog多年的樂評人,近年最令我頭痛的是找不到好的新歌推介。新歌太多,無法一一檢閱、評價再推介。有時你打開KKBox的最新中文派台playlist或新歌排行榜,很多時候有一半已經是看到歌手名字已沒興趣聽,剩下的一半可能當中有八成是聽了30秒就想飛。難得花時間檢閱新歌,卻是一無所獲。但有時一首一聽便愛上的歌,可能在歌曲面世後兩三年才被發現。 即使你不是寫樂評的,作為一個聽眾,如果你已經拒絕再聽新歌,只懂緬懷以前的歌有多好聽、以前的樂壇有多好,這種人只會快速老化。我們仍然需要一些方法發掘好聽的新歌(在這裡,「新歌」不只是最新發行最新派台的歌,但凡你之前沒有聽過的,都是你的新發現)。寫了這個blog十三年,我仍然想發掘好的新歌,我仍然享受介紹好歌讓更多人認識。 所以就有「當下音樂實驗」這個計劃。從2018年3月28日至4月17日這21日期間,一邊聽自己曾經喜愛的歌,一邊檢閱平台的推薦歌單,好聽的多聽幾次,不喜歡的趕快飛掉,期間記錄每次推薦歌單的演變。希望用這個方法,讓電腦知道我的喜好,為我發掘好音樂。 我測試了現在本人有使用的三個平台:KKBox、YouTube和Spotify。在最初「訓練」時我有分流,KKBox播中文歌(歷年本blog 20大和「x10」系列)和台灣獨立音樂,Spotify播英文歌(主要是70-80年代金曲)和Jazz,YouTube播MV(所以女歌手佔大部份)、cover歌和現場演出。 21日後心得總結如下: 一、KKBox的「你的每日新發現」堪稱失敗: 即使我「餵」了大量年度20大和「x10」系列的選擇給KKBox,KKBox的「你的每日新發現」還是不斷給我一些見到名字就不想聽的歌手(例如鍾嘉欣、Stephy、阿Sa、「蜜雪薇琪」)、大量TVB近年劇集歌曲(也包括鄭俊弘胡鴻鈞許廷鏗等)、莫名其妙彈出來的家燕姐、汪阿姐和寶珠姐,還有些庸俗不堪一聽前奏已大概中伏的內地和台灣流行歌,我「煲」了很多的台灣「風潮音樂」的專輯(包括近期愛聽的「一奏器樂派」、董運昌、黃永燦,程璧也算在內),一首類似的也沒推薦給我。唯一能從「你的每日新發現」成功「發現...

當下音樂,一七總結

人越大,越喜歡懷舊。所以在揀選每年一度20大的過程中,總少不免回顧以前喜歡過的歌,寫過的年度總結。也許懷舊是和記憶減退相關的,尤其當你重看四五年前的總結,曾經是一年中最喜愛的作品,今日幾乎忘得一乾二淨,聽舊歌看舊文,就變得像是尋寶一樣好玩。 今年生活上有些轉變,所以下半年比較多一點時間聽歌,但還是不能像以前那樣勤力寫blog了。我一直在想,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樂評應該怎麼寫? 自己見到長篇的樂評文章也不太想看,還如何叫自己長篇大論?有時在別人的評論看到用詞有自己昔日的影子,我卻很清楚,那不是能夠幫助別人聽到好歌的文字。我想,今天人們還想看的樂評,要不評論本身就是文學創作,要不就是能夠用文字協助他人欣賞好音樂。「幫不到人的文字不寫」,我是這樣想的,結果當然是,寫不出太多東西。 但年度20大還是有的,雖然未必之前在本blog或Facebook專頁有品題。希望在這裡一次過品評讓大家多聽一點好歌吧。2017年一開始,就出現了一首不遜色於之前任何一首年度第一的《剎那的烏托邦》,此曲令岑寧兒繼合唱歌《銀髮白》後,連續兩年得到全年第一的寶座,而同名舞台劇原聲專輯也破天荒成為首張包辦連續兩年第一名的專輯。《剎那的烏托邦》不斷叫我想起我最喜歡的作家Charles Eisenstein,一本名為《 The More Beautiful World Our Hearts Know is Possible 》的著作,主題是在紛爭不斷、巨變將至的世界中,我們經常感到挫敗、絕望、憎恨等的情緒,但無論世界示現得如何崩壞,我們心裡相信有一個更美麗的世界存在於某處,從任何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善念善行,你就窺探了那美好的世界,即使只是一個剎那,也讓你相信烏托邦的存在。Charles Eisenstein的文字和岑寧兒的歌聲,都讓人在令人疲乏的世界中得到一份療癒和滋養。《The More Beautiful World Our Hearts Know is Possible》是有一段五分鐘左右的 介紹影片 的,或者《剎那的烏托邦》可以當作該書的主題曲吧。 專輯內另外兩首歌《住》和《何地有方》也打入第八和第九位。《住》讓「迷幻」一詞再次用上黃耀明身上,「哪裡才是可以安心住下來的地方?」想起今日的環境,可能是迷茫多過迷幻;合作無間的麥浚龍跟馮穎琪,《何地有方》道出對城市內公共空間和心靈空間的渴求,...

說說近來聽到的女生作品

at17重組開演唱會,來不及買票已爆滿,或者說,她們重組開show我竟然不是第一天飛撲去買,多少也說明了我對她們已不像以前般熱衷了。趁著重組推出的新歌,《Girls Girls Girls》找來黃偉文填詞,但那已不是那個一下筆便驚喜不絕的Wyman了,塞進「Meow Meow Meow」「Kiss Kiss Kiss」入詞俗套得讓at17像一般賣集體回憶食老本的歌手一樣。第二曲《18》想複製《青春》的經典(曲同樣是二人合寫),算是不錯但已不再有《青春》般前奏一起便令人興奮的感覺了,年度20大,暫時是邊緣份子。還是繼續期待她們再有新歌。 說到每年20大,間中會有些歌手,個人不算一直追捧,但近期狀態好,一連幾首歌都有相當質素,AGA是今年的代表,《3am》和《Nights Without You》都是在其他活躍女歌手身上聽不到的風格和水準,讓她在我心目中提升到「品質保證」的地位。反觀同年(2013)出道的J. Arie(最近才知道她把中文名由「雷琛瑜」改為「雷深如」),出道前兩年選了她四首入20大,一度也是「品質保證」,近一兩年大跌watt,産量大減兼唱的都是隨街都有的情歌,可惜。 總有些女歌手在本blog有「女神」的地位,這包括陳綺貞、包括王菀之、也包括at17雙姝。這兩年愛上的旅日內地歌手程璧,開始接近這個「女神」地位了。平時KKBox的新歌通知一般沒怎麼理會,但一說到程璧出新碟我就撲去先聽為快了。老實說,今年的《步履不停》初聽之下靈氣不及前作,一來缺少了詩歌,二來編曲不及以往純淨,好像退回了隨處可見的文青小清新,還好有《樹啊樹》和《薄霧晨鐘》這些比較接近她一直風格的作品。 岑寧兒(Yoyo)從來不是甚麼「女神」,但一年接一年帶來超高水準的好歌,《剎那的烏托邦》如無意外應該在今年排第一了。Robynn & Kendy銳意轉型,但似乎偏黑暗的曲風始終不太適合她們,還是最近的《世界對我們》發揮得較好,始終是多點能量和活力。

適逢CASH,說說新歌

每年一度「CASH金帆音樂獎」的提名截止日期在8月30日剛過(提名年度為去年8月16日至今年8月15日),趁這機會說一下對今年的新歌的一些看法: 先來我的提名選擇: 「CASH最佳歌曲大獎」、「最佳旋律」、「最佳歌詞」和「最佳女歌手演繹」:《剎那的烏托邦》(曲:馮穎琪,詞:周耀輝,唱:岑寧兒) 「最佳合唱演繹」:林二汶/岑寧兒《銀髮白》 「最佳編曲」:Adrian Fu/Jim Lee《靈魂獨舞》(主唱:符致逸) 「最佳男歌手演繹」:黃明志《擊敗人》 「最佳樂隊演繹」:留空 再逐點點評,兼稍為透露年終二十大的方向: 《銀髮白》在去年以大超班姿態成為年度第一,但第一次聽《剎那的烏托邦》,不得了,這首比《銀髮白》更高,所以提名之壟斷,記憶中是《畫意》後最一面倒。聽著這首歌,總感受到有我們身處的環境和時局的暗示,又像讓我們看到一個瞬間閃現又瞬間消失,真心相信的更美好世界;即使現實上看不見,理智上不認為可能,但心靈深處總是相信; 合唱不是有首大超班的《銀髮白》,我是會考慮尹光加阿肥(Phat)的《潮神》,首歌厲害在尹光是完全融入了那種24味/LMF式的rap而毫不違和;除此之外麥浚龍/馮穎琪《何地有方》也不錯; 岑寧兒兩曲贏盡提名,但今年王菀之其實也很好,《愛不曾遺忘任何人》《突然一生人》都是越聽越喜歡,甚至比她最高水平時其實差不了幾多; 《靈魂獨舞》,我承認,我是在麥記聽到才搜尋「這首是甚麼歌」,之後才知主唱的符致逸就是陳奕迅《我們都寂寞》和《路...一直都在》的作曲人Adrian Fu,碟?2014年已出過一張了。《靈魂獨舞》放了在麥記,是有本事把麥樂雞提升到McCafe的; 男歌手方面,今年我很喜歡黃耀明《住》(出自《剎那的烏托邦》專輯,但在各網上平台曝光甚少),還有陳曉東《時間做證》,但兩者皆不及我稱為是「一代神曲」的黃明志《擊敗人》(因為他用一種意想不到「共同語言」做到連繫「全球華人」,無人做過,聽過就知),CASH的演繹獎項,外地代表是可以競逐的,孫燕姿也曾經在四年內拿過三次「最佳女歌手演繹」; 「最佳樂隊演繹」今年比較難揀,一開始已經想不到有甚麼突出的作品,Supper Moment今年只算平平,Nowhere Boys幾首歌都古靈精怪(例如玩武俠片玩AV),比較好的反而是超人歌《...

從阿卡貝拉音樂節說起

本Blog長期處於休眠狀態,幸得長期支持的數碼媒體公關公司依然關照,獲邀到柴灣青年廣場欣賞8月19日晚上的「國際阿卡貝拉藝術節」閉幕禮兼屢獲格林美獎的New York Voices演出(嚴格來說他們是爵士人聲演唱樂團,所以他們也說「多謝主辦單位的包容,把Jazz vocal group容納在A Cappella的傘子之下」。他們當然有唱A Cappella,絕對的大師級水準),才多了解一下每年一度、為期四日的A Cappella界盛事。 ( New York Voices官方網站 ) 主辦音樂節的Vocal Asia成立於2010年,而這音樂節已舉行至第七屆,今次是第一次來到香港。除了閉幕禮音樂會之外,主要活動有「亞洲盃阿卡貝拉大賽」,是來自亞洲各地的組合來港比賽,結果港隊代表Mosaic獲得亞軍,冠軍是來自韓國的Narin。除此之外有兩場分別以香港和亞洲為主題的音樂會、各國A Cappella名師傳授演唱功力的大師班,最特別的是8月19日的A Cappella On-The-Go活動,不同A Cappella組合走到港九新界各地快閃演出,表現無伴奏合唱「隨時隨地,想唱就唱」的精神,近距離與眾同樂。 ( Vocal Asia網站 - 值得一提是「人聲資料庫」一欄有大量各國A Cappella樂團的詳細介紹,愛聽A Cappella的絕對要去那裡尋寶) (Mosaic 網站 、 YouTube頻道 ) (Narin YouTube頻道 ) 說起大師班,其中一位導師,來自台灣的朱元雷,之前七月應香港展能藝術會邀請,來港開辦課程,筆者也上了為期兩天半的初階班,兩天半的課程已經把A Cappella基本原理、vocal percussion、基礎樂理、編曲、練習音準和練氣的方法、電腦軟件、以至PA system和咪高峰也教了。以那個課程的價錢跟有四十幾年合唱團經驗的「教父級」人馬學習,實在是賺大了。朱老師其中一項拿手好戲是「阿卡貝拉無線快速上手法」,如果一首歌是重複幾個簡單和弦,不消半小時便可以把四個聲部的音編好,就可以開始合唱(其中三個聲部更可以簡單到來來去去只有兩三個音)。這方法朱老師已 寫成書 ,更有 Facebook專頁 羅列適用這方法的歌曲,並不斷更新。下屆「國際阿卡貝拉藝術節」會在台灣新竹舉行,並由遠東巨城購物中心聯合主辦,對A ...

活著似無止境的追趕日子(原曲:田馥甄《小幸運》)

原曲:田馥甄《小幸運》 改編:活著似無止境的追趕日子 活著似無止境的追趕日子 營營役役不知終點何處 活像困獸的倉鼠不懂停止 難道 人是多相似 * 活在這噪音紛擾中的城市 迷途絕望彼此心中有刺 大論與長篇掩飾內裡愚癡 誰理會 存在的真意 這種困惑斷斷續續沒終止 只盼有日看破了覓到歸處 應該抗議還是沉思 或是順著意念試著察覺過往所不知 停低一秒鐘 假如有空 人放鬆 緩緩地吸一口氣 我陪著我 來同坐 留神靜觀心裡念頭擦過 軀體僵持幾多 緊張眼神幾多 一瞬間 一瞬間醒覺 不停去追 和去趕 何時讓我心釋放 我還是我 能求助 緩緩地把思緒淡然帶過 一刻心頭清楚 不需費神奔波 知道要怎麼過 Repeat from *

學用iOS版GarageBand

圖片
只要你的iPhone和iPad是2014年9月1日或之後啟用或購買,它便會跟機附送GarageBand這個音樂程式,作為一個免費app,它功能之強大是令人驚嘆的: 琴、結他、bass、鼓、strings,一應俱全,甚至可以當結他amp用; 鍵盤樂器多達125項,鼓都有16套,幾項「智能樂器」更令你不懂彈奏那樂器都懂得用; 樂器以外更有1600項以上預製的循環樂段(loop)可供使用; 新近加入的功能「現場循環樂段」(Live Loop)更可以讓你扮DJ即場打碟。 可以說是整隊樂隊加studio就在你的平板電腦或手機中,無論是製作手機鈴聲,自製伴唱帶錄cover歌,玩編曲以至自己創作音樂,GarageBand可運用的資源基本上都能滿足一般用家所需。 GarageBand功能之多有排都學不完,如果是你初學者,以下三段教學影片值得推薦。第一條 GarageBand for iPad Tutorial 長約半小時,內容包括 取樣器( Sampler)、各種智能樂器(Smart instruments)、編輯每條track和上載到iTunes、Cloud Drive或分享到Youtube或SoundCloud等平台: 第二段影片 GarageBand for iPad 2017 UPDATED Tutorial 約22分鐘,用的是2017版的app,主要針對錄音功能: 第三段 GarageBand: a beginner's guide to Live Loops (20 Tips!) 約19分鐘,專門介紹Live Loop,提供20個使用貼士: 想參考人家如何用GarageBand cover一首歌,可以看 Arvid Sandgren的tutorial playlist ,美中不足的是示範的基本上都是近期的英文流行歌,一向與最新英文流行歌脫節的本人表示大部份沒有聽過,或者不太合自己口味。如果你只想看其中一段片,我推薦 How To Make Any Song With Only 4 Chords in Garageband (iPad & iPhone) ,你便會真正了解GarageBand是何等強大。 以上教學影片都是英語授課的,中文的教學影片不是沒有,但質素和上述...

執Chord神器Chordify測試報告

圖片
對每一個彈結他的人來講,能夠彈自己想彈的歌是最開心的事。除了上網找chord譜之外,最好的當然是學懂自己執chord,但要由零開始鍛練耳朵辨認和弦又談何容易,對大部份未能全程投入學音樂的人來講,學會自己執chord實在有點遙遠。 但因為科技先進,電腦連幫你執chord也做到了。如果你試過上Google搜尋一首歌的chord譜,就有機會去到一個叫 Chordify 的網站,只要那首歌有上載到Youtube,它便可以憑Youtube上的音樂自動辨認適合的和弦,供結他、琴或Ukulele使用,最近更新增圖示教你每個和弦怎樣按,非常方便。 Chordify是一家來自荷蘭、2013年成立的startup,創辦人之一Bas de Haas是烏得勒支大學電腦系博士,主要研究音樂資訊檢索(music information retrieval)、數碼信號處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和近年大熱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Chordify把自己定位為學習音樂的平台,藉著自動辨認和弦的科技,使用戶更容易玩自己喜愛的歌,並且了解歌曲的結構。它甚至比喻自己為「音樂人的卡拉OK」! Chordify最基本的功能是,你只要輸入歌曲的Youtube或SoundCloud連結,它會自動為你辨認和弦。註冊免費帳號就可以保留之前「電腦執chord」的記錄,並且可以修正電腦産生的chord譜給其他用戶參考。付費版可以自己上載歌曲,加上自動移調(即轉key)、調整快慢、列印樂譜等功能,收費每月5.99歐元(或一次付款年費49.9);或逐首付費,最低若8毫歐元一首歌。 Chordify去年12月 在荷蘭眾籌網站Symbid進行股權眾籌 (以眾籌形式發行股票),目標籌集18萬歐元,主要為開發Android程式(現已有iOS app),及加強社交功能。結果超額完成,共籌到22萬9千歐元。根據集資文件,它現有54萬會員,每月140萬瀏覽次數。實際付費會員數目則沒有公佈,但根據集資文件,2015年收入約18萬歐元,大家可以約略估算有多少人付費了。 網站上熱門的都是英文歌為主,例如看每首歌的jam session數字(也就是有多少用戶玩過這首歌),有名的英文歌都是上千次,粵語歌見過最多的不過三十多次左右(其中之一是《 喜氣洋洋 ...

當下音樂,一六總結

本blog第12年的20大評選,慶幸在寫作近乎停頓一年還能在年底前找到20首值得推介的好歌。大贏家是林二汶和麥浚龍,各兩首半入選,二汶更包辦第一(半首)和第三名,Juno專輯則有三首打入20大。值得一提是前兩名都是馮穎琪作曲、周耀輝填詞,同一曲詞組合包辦一二,是本blog前所未有的現象。另外程璧、Supper Moment、林奕匡和李榮浩各有兩首入圍,李榮浩成為今年唯一首次有歌入選的歌手。方大同憑《放不下自己》得到歷年第14首20大,反超13.5首的陳奕迅。 《銀髮白》以超班姿態成為今年之冠。林二汶和岑寧兒兩把今日粵語歌壇最動聽最攝心的女聲,用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式對唱,以髮色的轉變象徵時間的流逝。由這樣的聲音唱出「世界再壞仍舊不怕」,能讓我們治癒崩壞帶來的痛苦,讓我們有勇氣去迎接甚至創造時代的變遷。 麥浚龍《問世Evil is a Point of View》是有完整故事的概念大碟,也是今年整體水平最高的專輯。故事是清末一劊子手,因殺人太多避世為僧,出家前召了雛妓,雛妓長大後也出家為尼,兩人竟在寺院重遇,情到濃時再續前緣,最後這愛情不容於世俗,僧人被處死,女尼卻誕下了小孩...《呻吟》是專輯中至愛,講到劊子手和雛妓初次相交,兩段音樂的舖排像是由開始時的蘊釀、調情、試探,去到短兵相接時,竟演化成地動山搖千軍萬馬的一場激戰。《清靜》是一首氣氛營造得非常好的歌。好像身在佛門清靜地,但總是感覺暗流湧動,像是有種衝動的能量在寺院的空間亂竄,可能只有得道高僧才能從一團混亂和糾結中理出一點頭緒,了知正在發生的事。另外Juno和盧凱彤的《如髮》以唯美和隱喻的手法講性愛和逐漸滋長的生命力。Ellen由副歌一直若隱若現的伴唱,到最後一段走到前台,像是逐漸生長出來的毛髮(不論是來自頭上還是其他部位),生到某一個長度,你才驚覺它的顯現。 今年林二汶的《People Like Us》專輯水準也很高。《聊》打破深情和科技難以兼容的定律,說的是用手機即時通訊軟件(WhatsApp/Line/微信,隨你選擇)談情,卻浪漫而親切得毫無科技産品隱含的21世紀大城市的匆忙和膚淺,除了林二汶一貫融化人心的聲音,歌詞含蓄的表達手法(只用上「晶片」和「屏幕」兩個詞語便暗示了手機通訊的主題)也應記一功。次選是關於性愛的《道成肉身》,隨著二汶的聲音引導,加上順著節拍的擺動,感覺就像由愛慾生起...

當下音樂,一五總結

近年來,一年中總有好幾次想著「唔掂啦唔掂啦,今年/呢排真係冇乜好歌」,但去到年尾,還是湊得出一年內最喜歡的20首作品,而且一路檢閱它們的時候,還是會覺得「呢D歌係堅好聽,同前一兩年比都唔差得去邊啦」。 當然這也多得幾乎是香港主流樂壇唯一仍能做到質量兼備的C AllStar,《生於斯》專輯貢獻年終20大的五個位置,五首入選歌也打破了歷年本站的記錄。近年多次沖擊年度第一的Supper Moment,終於在今年憑《幸福之歌》成功登頂。表現出色組合還有新樂隊Nowhere Boys和於工運專輯《野火》獻聲的MUSZE,加起來共八首歌曲來自組合。話梅鹿也是今年眼前一亮的新樂隊,但他們玩的是純音樂,這裡也無法選了。但他們在由一眾網上樂評人評審的「香港樂評選2015」獲提名「年度樂團」,也算是對他們的一個肯定(更多關於「香港樂評選」的詳情可到 這裡 )。 男女歌手除了今年力推的旅日內地歌手程璧和榜尾的黃靖之外,主要都是舊面孔(就算是《這世界太荒謬》的David Cheang,也是第二年有歌入選!)。陳奕迅今年表現不濟?也有兩首入選,最高的還是並沒收錄在《準備中》專輯的《恐龍進化論》。Juno今年多番在Facebook洗版,但入選的兩首是相對冷門的《瑕疵》和《睡前服》,兩首皆進前五,也算難得。 最近網絡廿三條爭議期間,想到了一個問題,今時今日,音樂基本上無限(至少打開Youtube就有,更不用說各大串流/下載平台了),而聽歌時間有限(作為業餘樂評人,感受至深),不只是聽歌靠買唱片或付費下載已過時,我們會不會即將進入一個新時代,是人家付費給我們聽他們的歌?不要以為這天方夜譚,當大家要付錢Facebook,只是為了讓你那一直在Facebook存在的訊息給更多人在他們的Timeline看到,其實已代表了「付費內容」開始變成了內容提供者付費給讀者看他們的內容。音樂會否如是?這情況下音樂作品生産的模式會如何?值得思考,未有答案。 類似的「新常態現象」,有不少在腦海中閃過,有待一一思考整理,再和大家分享。或者樂評人討論這些問題,比討論電視台頒獎禮誰人得大獎或某一線歌星新唱片是否不復當年勇,更加有建設性。 (季結文章參考: 上半年 、 第三季 、 第四季 ) 我最喜愛的歌曲: 第一位:Supper Moment《 幸福之歌 》(曲:Supper Moment 詞:Sup...

C AllStar新碟《生於斯》推介暨第四季新歌精選x10

聽了幾次C AllStar新專輯《生於斯》,第一個反應是,今年他們大超班,季選年選會贏到開巷。第二個反應是,其實這張專輯算不上甚麼石破天驚,只是比較高水準的流行作品而已,並沒有突破年前的《新預言書》(即《2013的約定》那張),加上《紅館夢》《上車咒》那些拉低了分數以致整體上《生於斯》其實不及《新預言書》。第三個反應是,一張C AllStar維持水準而不算突破的專輯,在今年顯得大超班,那麼其他歌手在做甚麼? 試過盤點一下一二線歌手和我個人比較喜愛的歌手今年的表現,發現點算的結果幾乎和我2013年的 年終總結寫過的東西 大同小異,證明情況沒有改善,那麼不重複了。舊的不提,新的J. Arie和Robynn and Kendy今年新作方面也是沉寂,而Supper Moment一向pattern是一年正爆的一首起兩首止其餘的平平,所以,一年下來要做到質量兼備,C AllStar幾乎只此一家。結果,今季十大破天荒有六首由C AllStar包辦。 連同上半年的《逾越生死》,C AllStar有七首入季選,一位歌手最多4首打入年終20大的記錄,看來有望打破,最後有幾首入選,年底前便會揭曉。另,上半年新歌精選(也就是成半年先揀得13首歌那次)決定增補吳業坤《原來她不夠愛我》和Supper Moment《煩擾中起舞》,究竟能否殺入20大?也是容後揭盅。 一:C AllStar《 日暮途遠 》 沿途路過心愛心碎心結到心靜, 將豐富光影,放入人生的遠征; 和誰又會相信相愛相距再相認, 靜處中動情,落得清淨,如此盡興... (曲:On@C AllStar 詞:小廣 編:何兆基) 最初是被那彷似《酒紅色的心》的懷舊風吸引住了,後來真正成為季度no.1是那份歌詞。「日暮途遠」有「太陽快下山,而路途尚遙遠」的意思,而歌詞就是寫人生這一段遙遠的旅程。最喜歡的是這一句「雕刻出腳印,教後人路經」,或者我們這一生也未能達到想要的目的地,但我們「迷失、尋找、遇到」的過程不會白費,我們所經過的,可能就是後來者的指引,他們的成就,也有我們的一份。 二:C AllStar feat. 梁詠琪《 后會無期 》 天光了,再順路變陌路,幾多春光秋色未可細訴, 千載過,再遇在愛恨路,看你半眼始終仍迷倒; 即使我再妒忌、再羨慕,你與愛侶同偕共老走過每段路, 拈花錯污泥染都抵我逕自...

關於網絡廿三條,本blog主的立場

1. 誤墮法網的機會比反對者最初宣稱的為低,但刑事檢控風險仍然是二次創作的最大威脅。(利申一:有改歌post上網,正經的,比早年寫的惡搞+時事歌更高風險。不過,如果所有弘揚佛法的歌都叫做「教育」用途,應該得以免責[但難道以後只寫佛歌不寫情歌?]。詳細法律觀點待證,肯定的是,沒有改歌的人想要先問過律師才可以寫歌) 2. 以今時今日的創作環境和創意來源,「保障版權持有人」和促進創意發展是有根本衝突。要發展創意,真正需要保障的是創作和表達自由。(利申二:CASH會員,缺乏版權保障的後果可能是再沒有機會享受在會展吃晚飯的會員福利,也不能為大家現場直擊金帆音樂獎盛況) 3. 規管網上行為的知識産權法案,香港落後歐美十幾年,但人家行先,不成為我們跟隨的理由,因為人家可以是行錯路。美國1998年制訂DMCA(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時,Facebook、Youtube和智能手機還未存在,根本沒有人理解社交網絡的潛力和普通網民的創意。立法者是上一代的人,難以理解網絡生活(公道點講,今日的網絡世界運作方式,在當年也不能想像),而偏聽財團級唱片公司和電影公司的意見,結果是一班與時代脫節的人,有權制定法律去管他們根本不認識的東西。(延伸閱讀:請搜尋DMCA和沒有通過的SOPA - Stop Online Piracy 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