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x10系列(51):at17 x 10(獨唱區)

承上回 ... 到at17於2010年開始分開發展,我們才知道林二汶跟盧凱彤從一開始的音樂喜好就很不同。如果Ellen是Rockmui,二汶應該是Jazzmui了,初出道對外宣佈的「電子民謠」風格,相信是兩個還未成熟的小妹妹從林一峰和黃耀明繼承再混合而來的。經過多年磨練和成長,分開了的她們很快便形成很鮮明的個人風格。時至今日,依我看來,她們有一天為歌后寶座正面交鋒,比起有一天重組更叫人期盼。《無忘花》對《卡嚓》的首位之爭,就當是個前哨戰吧。 一. 無忘花 花田遇上了春暖,花瓣夏雨灑風中轉, 百折千迴就放開秋色染面,老情人心照不宣, 冬雪會倦情感會亂,睡醒已是明天, 仍期待下一花季可再見... (曲:林一峰 詞:林一峰 編:何秉舜,收錄於林二汶2010《林一歌林二唱》) 據說是關於守候多年的第三者的歌。一對「清楚你的心一切弱點」的老情人,隨時間讓感情更深厚,但始終是「沒有名份的吻」,所以只有悲從中來。林一峰把他的終極秘密武器從箱底摷出來支持剛獨立發展的胞妹,除了是支持之外,也代表有信心只有林二汶的功力才能發揮這首歌的催淚本色。除此之外,何秉舜單單用鋼琴伴奏便彈出整個故事的高低起伏,讓人隨著音樂牽動情緒。這樣的一個組合,實在想像不到還可以有甚麼演繹方法可以好得過。 二. 卡嚓 好好的感覺它,只需要記下,沒繩風箏,喚來知更, 好好的擁抱它,永遠於倉卒間,夕陽充塞,在床一側, 白晝光的風景到晚黑便暗轉眼便明日, 所以喜歡證明今天更真實... (曲:盧凱彤 詞:周耀輝 編:盧凱彤,收錄於盧凱彤2012《一個人回家》) 2012年的全年首選,在一月三日已經出現。青春無敵的美少女一天到晚拿著相機拍拍拍,包括路邊小草、早晨喝過的鮮奶,還有由日到夜再到日的天色轉變。但那種拍攝並不是一到景點喪影200張相之後重看也不記得去過哪裡的「遊客式」拍照,而是在生活中有真正的感覺,才以相機作記錄。從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份青春無敵的氣息,和熱愛生命的態度,只有熱愛生命的人,才能找出生活中平凡但美好的事物拍下留念。 三. Wanna Be Wanna be your love,有陣時, Wanna be alone,想有陣獨眠, 原來成為天后,簡單到無需誇張的曲線, 只需要只需要「乾脆」二字... (曲:馮穎琪 詞:周耀輝 編:The HUS band,收...

Coursera搖滾史之學習心得(十一):第十週

上週開始再沒有在文末貼上playlist,因為不再用它。Part 2開始認真了做筆記,講者John Covach一節課可能提到十幾個名字,包括音樂人、專輯或歌曲,現在都會一一記下,並把歌手/樂隊、專輯和單曲以不同顏色標示。最初以為這種做法很笨,但主動的記下筆記,總比被動地接收更有效率,況且我是看完每一段影片之後,一邊整理筆記,一邊在Youtube找片中介紹過而感興趣的歌曲來聽。通常一至兩首歌的時間就整理好了,所花時間其實不多。況且聽歌也是做功課的一部份。 本星期講的回到70年代的主流搖滾,也是被人戲稱為「企業搖滾」(Corporate Rock)的時代,因為有超好賣的唱片(例如Eagles的《Hotel California》、Fleetwood Mac的《Rumours》),和超大型的場地作演唱會,成功的搖滾樂變成可以賺個盆滿砵滿的生意,吸引了很多商業介入,尋找和孕育另一支可以為他們賺大錢的樂團。自然地,出來的歌必須要大眾化,而且方便在電台播放。在某些樂迷眼中,這些音樂便變得商業化,以至庸俗化。 70年代另一興起的搖滾樂是Punk,代表之一是英國的Sex Pistol,他們的老闆Malcolm McLaren本來是服裝店東主,想擁有一隊Punk band,本來看中New York Dolls,但接觸他們時他們已將近解散,後來決定自己搞一隊,就成為了Sex Pistol,他連店名也改名為Sex,賣的東西都不雅起來。跟據課堂引述的傳聞,那櫥窗實在太不堪入目了,為免對途人太過冒犯,他把整個櫥窗都用紙遮著,只留一個小洞,讓有興趣的人可以從洞裡「一窺全豹」,結果令更多人對這櫥窗好奇,看來老闆也捉到偷窺慾這普世心理。 Punk是代表叛逆反建制的音樂,Sex Pistol的行為也出位得令人髮指(包括1977年大鬧英女皇銀禧紀念儀式),以至有兩家唱片公司先後把他們趕走,即使「前期」已付而唱片未出也在所不計,最後他們也簽下第三家唱片公司,得到第三份「前期」,終於推出《Never Mind the Bollucks, Here's the Sex Pistols》,這也是他們唯一的專輯。但是,他們的影響力和短暫的歷史並不匹配,因為每到一個地方表演,都會啟發到幾隊punk band在那裡興起。相對反叛的punk,70年代還有稍為「和諧版」的New Wave,對唱片公...

Coursera搖滾史之學習心得(十):第九週

剛剛這星期新聞報導美國底特律(Detroit)市政府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美國歷來最大宗城市破產案。從本週的History of Rock課堂裡,我們也可從一個側面看底特律的衰落。本週談的是黑人音樂,其中一家最有名的唱片公司Motown本來座落底特律,但在1972年,老闆因為要進軍電影和電視市場,把基地從底特律搬到洛杉磯。講師John Covach當年剛巧住在底特律,親身見證了這一大新聞。 筆者寫樂評的宗旨是不懂的用語儘量別用,例子之一是常常聽到音樂人講的「Groove」,究竟他們講的「首歌很有groove/很groovy」是甚麼?終於在課堂介紹Sly Stone的時候得到一個比較具體的答案。Groove是與著重旋律或和聲相對的,每一件樂器演奏出來都好像是敲擊樂。 隨著介紹的歌越來越近代,有印象的也越來越多。例如Kool and the Gang 1980年的 《Celebration》 ,原來在外國的婚禮樂隊也經常奏這歌。又例如Marvin Gaye、The Stylistics、Lionel Ritchie、Jackson 5和後來的Michael Jackson,也一一在這一集出場。較特別的是Isaac Hayes,之前還未聽過,原來他就是近年美國不文動畫《South Park》(港譯《衰仔樂園》)廚師Chef(在港播映時又名「廢柴」)一角的聲演者,Chef一角經常唱些不文歌曲,Isaac Hayes也因此角令更多年輕樂迷認識他,可惜他在2008年已經過世。 最後要談的是Disco,首先想不到原來它屬於黑人音樂的範疇,更沒有想過的是,根據講師所述,Disco初期的發展其實和同性戀關係密切。話說當年落club都有樂隊現場演奏,但很多樂隊不願去gay clubs表演,那些club唯有播碟,播甚麼?當然是適合跳舞的音樂,從而催生Disco。說到這裡一定要介紹Village People,原來印第安人、牛仔、建築工人和警察的形象,都代表著同性戀群體的想像。連大人細路都識唱的 《YMCA》 ,其實是講一班同志在YMCA「搞野」的故事(講師John Covach如是說)。另一首 《In The Navy》 更玩到上美國軍艦,連軍方初時也想授權這首歌作為招募新兵的廣告歌,怎知一上船拍MV軍方才知「中伏」。講開這首歌,資歷稍深的粵語歌迷也該有點印象,因為1989年李克...

x10系列(51):at17 x 10 (Double!)

上回重溫: 達明一派 本blog是04年底開張的,一開始便為04年作總結,那年我最喜愛的歌曲的第一位,便是at17的《女扮男生》,之後到現在差不多九年,一直都是林二汶和盧凱彤(Ellen)的忠實擁躉。與此同時,這個blog和自己都在跟這兩位少女一起成長。一邊寫這篇文,一邊想,九年前的自己在哪裡?在做甚麼?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九年過去,自己有甚麼改變?有甚麼經驗?有甚麼成長?我喜愛的at17、我關心的社會,又發生甚麼的改變? 或者在成長過程中,無論我們少年時是如何品學兼優、天賦異稟、備受看好,去到某一個時候總會有自己的煩惱、迷惘、憂鬱,就算很想做出成績,卻苦於際遇之不配合;就算很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卻苦於不知從哪方向著力。經歷過挫折和失望,從而得到一些領略,然後變得更有智慧和自信,這就是成長和蛻變。以往的挫敗和失望,也變得有其價值。我相信這些年來的at17,經過順境逆境之後,也會有著相似的體會。 最初追捧at17的時候,也認識了好些小妹妹歌迷,但今天一個也沒有聯絡了。不知道九年過去,她們又變成了怎樣的人呢? 一. Over The Rainbow 從擠的迫的公車中,抬頭就會看到新天空, 如果傷口遮不到不要暴燥,在某處醫好; 從輕的清的一分鐘,回頭就會搭通一彎美麗橋,是彩虹, 無愁無慮但有異數,跨過就到... (曲:伍仲衡 詞:周耀輝 編:何秉舜,收錄於2008《Over The Rainbow》) 彩虹總在雨過天青之後才出現,沒有傾盆大雨,就沒有美麗的七色彩虹。問題是,當我們處身暴雨中、大都會忘記大雨會過去,彩虹有一天會出現。所以,有充滿正能量的朋友在旁提醒,是會叫人感動的。「窮人在羨慕、壞人在征服」,「情人若嫉妒、敵人若羞辱」,有時像黑色暴雨般凶猛,但雨總會停下。在雨中找到朋友一起避雨,雨後分享彩虹的美麗,那正是人生的美好之事。 五年前聽《Over The Rainbow》,只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一直也苦惱沒有辦法把這份感動和讀者溝通,讓更多人欣賞這首心目中at17最優秀的作品。五年過去,終於有以上的心得,如果這些介紹可以叫更多人重新認識這作品,總算對得起at17和幕後人的心血。 二. 安樂 不要害怕幽暗的空間裏孤獨入眠, 沒有不了的自由心願; 只要用心去珍惜一切愛恨纏綿, 事過境遷終不許留待下一次... (曲:盧凱彤 詞:于逸堯 編:...

Coursera搖滾史之學習心得(九):第八週

這星期開始已經是Coursera History of Rock課程的第二部份。第一部份的成績剛剛也公佈了。筆者得到了優異成績(Distinction),而且四次測驗皆是滿分(呵呵,當然要炫耀下),其實是因為每次做測驗都可以一邊翻看課堂的講稿,在講稿文檔裡用Find基本都能找到所需答案,況且每份卷有三次機會,萬一答錯也可以重看講稿(當然也可翻看視頻),直至答對為止。是勤力還是出貓,在網上課程界線也頗模糊。 說回第二部份的第一週,終於踏入70年代了,不過第一週算是一個概覽,當時流行的各種音樂也有提到,也不盡然是搖滾,因為其中一部份介紹的是美國、加拿大和英國有名的singer-songwriter(現時多譯為「唱作人」),例如Carole King和Elton John,那些該不算是Rock吧。講者在課堂中涉獵各種類的流行音樂固然叫人擴闊視野,但有時也覺得,讀了一個History of Rock課程,對甚麼才算Rock music,除了說得出代表50年代反叛青年的精神,實在還不甚了解。雖然積極參與教育的新潮流,但還得承認自己仍遺傳填鴨式教育的流弊,考試高分,但真正的學識嘛...... 真不懂Elton John的音樂算不算是Rock,但原來Elton John也曾經為兩支Progressive Rock樂隊試音,可惜都沒有選中,後來才成為個人歌手。Elton John原名Reginald Dwight,1969年以原名推出首張專輯,但只在英國發行,翌年改用藝名Elton John推出同名大碟,才以 《Your Song》 打響名堂。70年代Elton John的創作可謂如泉湧,因為到1973年推出《Goodbye Yellowbrick Road》,那已經是他第七張唱片了,這唱片也收錄了 《Candle In The Wind》 這經典作。 還是說回搖滾樂隊吧。課堂提到的還有Led Zepellin,1971年的大碟《Stairway to Heaven》,有個傳說是每一秒鐘都有電台在播這唱片的歌。但原來在他們前四張專輯的歌都有很多其他歌曲的「影響」,甚至牽涉到版權訴訟;然後有Country Rock最具代表性的The Eagles,講師John Covach說他們的 《Take It Easy》 是Country Rock歌曲的典型,代表作當然少不得 《D...

Coursera搖滾史之學習心得(八):第七週

來到History of Rock第一部份的最後一週,主題是Psychedelic(迷幻),主角除了歌手之外,還有藥物:LSD。 LSD其實是其德文Lysergsäure-diäthylamid簡稱,在1943年由Albert Hoffman發明,他原本想研究的是對付偏頭痛的藥物,但在一次實驗期間,Hoffman不慎把小量LSD從皮膚吸入,他以為沒有甚麼大不了,但直至他完成工作離開實驗室前,他的助手已發現他的舉止有點不尋常,於是跟著他騎單車回家。根據Hoffman的憶述,騎車期間藥力發作,他感覺全世界都變成慢動作,所有東西都像是飄上飄落,認真是迷離境界,但從助手眼中,Hoffman卻是以瘋狂高速行駛。後來Hoffman把這經歷記錄在醫學論文當中。 早幾星期提到1965年The Beatles的《Tomorrow Never Knows》的時候,在維基百科看到John Lennon作這首歌是寫關於他服食LSD的體驗,當時半信半疑,並未寫入之前的筆記,原來在1966年之前,服用LSD都仍然是合法的,Beatles的成員其實也有服用過。為甚麼人們會服用LSD?原來當年的人相信,服用LSD藥力發揮期間(一般稱作trip,好比是迷幻旅程),人可以進入更高的意識,可以看穿世俗裡社會、家庭、學校灌輸給我們的謊言和偽裝,打破自己的圍牆,找回真正的自我云云。可能因為這說法太浪漫,服用LSD很容易過量,甚至因服藥過度而猝死。這時期英年早逝的明星包括Janis Joplin、Jimi Hendrix和Jim Morrison,和用藥有多大關係,就真的不知道了。 Psychedelic Rock的特色是和LSD不可分的,它主要分兩大類,一種是Music with the trip,是適合一邊服用迷幻藥一邊聽的,另一種是Music as the trip,把音樂取代藥物,讓你不用藥物也有迷幻的感覺。迷幻旅程總不能兩三分鐘便完結,所以當年有一特色是一首歌的時間變長了,有時樂隊會把本來2分鐘的歌翻玩到變成超過10分鐘。根據課堂,Psychedelic Rock的重鎮是三藩市和倫敦,代表人物之一,有Jimi Hendrix的Jimi Hendrix Experience,有Eric Clapton的Cream,還有剛出道的Pink Floyd,但在60年代他們在美國還未算紅,直至197...

2013年第二季新歌精選x10

一向淡靜的第二季,還是樂隊組合天下,十大佔其五。值得留意的是,直至第二季仍未有一首本地男歌手的作品打入季選,請加油。 一. Kolor 《廣西山區寄來的一封信》 評級:推介級 在這地,各位一生要當人上人, 但其實全部盲目在追的都經已好運, 但幾多個未懂解困... (曲:Sammy 詞:梁柏堅 編:Kolor) 收起搖滾的怒火,以閒話家常的方式呈現一套發人深省的紀錄片。貧窮的山區小孩說他不需要有甚麼,富足的都市人認為總之得到的不夠多,到底甚麼是貧窮?誰才是窮人?不知足,本身就是貧窮。我們到山區探訪是扶貧,還是上了寶貴一課? 二. Supper Moment 《機械人》 評級:推介級 搖滾,為亂世翻起一次燙滾, 撩動你開了口驚動沈睡已久的靈魂,被販賣了靈魂; 作一次搖滾,為亂世掀起一次抗爭, 無懼怕怕被界限宇宙力場俗世推翻, 讓說話叫就叫吧笑就笑吧跳就跳吧愛就愛吧... (曲:Supper Moment 詞:Supper Moment 編:Supper Moment/Adrian Chan) Kolor由憤怒變得平心靜氣,Supper Moment由溫情變得戰意高昂。生於亂生與其做個一式一樣沒有靈魂的機械人,不如喚醒自我的主體性作一次抗爭,為了自由自在地「叫就叫吧笑就笑吧跳就跳吧愛就愛吧」,每年一次流著汗冒著雨行出來是需要的。更重要是,在每一天的生活也保持覺醒,勇於為理想奮鬥。 三. 蘇打綠 《我好想你》 評級:推介級 生命隨年月流去,隨白髮老去,隨著你離去,快樂渺無音訊; 隨往事淡去,隨夢境睡去,隨麻痺的心逐漸遠去, 我好想你,好想你,卻不露痕跡... (曲:吳青峰 詞:吳青峰 編:蘇打綠/林暐哲) 對舊情人的思念,因為一直深藏在心裡不能流露,便仿似一個不斷積聚能量的計時炸彈,爆發之時,威力驚人。據說這歌青峰幾年前已寫好,但一直不願意面對如此赤裸裸血淋淋的情感,放到現在才應《小時代》電影推出。爆發出來的,也是幾年來積聚的能量。 四. C AllStar feat. SimC 《她結他》 評級:播放級高  你暗示嗎,像要用結他代誰說話, 你暗示嗎,特意讓尾音沙啞,我應接收吧, 製造了感情煙霞,當真有愛戀嗎, 一呼,一吸,一起,像情愫吧... (曲:Sam Ock 詞:小廣 編:賴映彤) C All...

是咁的,我參與了網絡欺凌

認識陳雲是從他的《中文解毒》系列著作,當年在寫作上也獲益不少,特別是使文筆更簡潔通順方面。但是從《香港城邦論》開始,陳雲漸漸由中文老師變成城邦國師,再到算無遺策的「教主」,最後成為被取笑的對像。 早前先有改編鄭伊健《風雲》的 《瘋雲(紐倫地獄版)》 ,害我整天哼著「毒男嶺南度餘生」,之後在昨天見到朋友在FB share一高登創意台主題 「其實除左杜奧巴, 陳雲都係萬能key」 ,然後見到FB有一活動 「陳雲萬能key歌詞結集」 ,笑爆咀,甚至笑到睡不著。 陳雲怎樣萬能key,且看以下收集的歌詞(已撇除不合音和有粗口的)。沒有提示原曲是甚麼,看你唱得出幾首: 1. 陳雲是你,能飛天循地,其實你了不起,假使你永不說不能做到 2. 陳雲用魅力,陳雲在發射熱力,陳雲用眼淚魅力,完全令身心無力 3. 陳雲又相信一世一生這膚淺對白 4. 陳雲期望可達到,左膠快樂比天高 5. 陳雲佢氣魄更壯,陳雲下令左膠即刻驚慌 6. 陳雲自由自我,永遠高唱我歌,走遍千里 7. 陳雲常歡笑,不要眼淚掉,陳雲懷希望,不必心裡跳 8. 世界真細小小小,陳雲真奇妙妙妙 9. 陳雲度過漫長的歲月,關心你每處為你看多一點 10. 陳雲誰來定錯對,我始終不想去追 11. 陳雲,陳雲,誠心禮佛來求陳雲 12. 和陳雲深深一吻來代替講話,好嗎 13. 陳雲曾照顧過我的感受,待我溫柔,吻過我傷口 14. 陳雲知道衷心一吻,會有更親厚質感 15. 從前陳雲還好嗎,現在幸福嗎,還生氣嗎 16. 陳雲如若很好奇,要有被我嚇怕的準備 17. 今天只有陳雲的軀殼,迎接光輝歲月 18. 陳雲能壓碎情懷不衰,無論左膠抽水 19. 陳雲請你不要來,別讓浪漫婚宴有你存在 20. 下雨天總掛念陳雲,球場上那可愛片段 21. 陳雲親近我,陳雲傾慕我,陳雲關懷是誰大平賣親和 22. 陳雲又尾擺,keyboard境界 23. 陳雲看你也似樹蔭,陳雲叫你會有共震, 陳雲化作法語日語,同樣也是陳雲 24. 陳雲拿甜言蜜語印証你嘴巴有用,陳雲長期陪著我會廢掉嘴角武功, 陳雲拿眉頭額角印証你美色有用,記住陳雲勿用,這樣玄妙你懂不懂 25. 陳雲受痛苦被懸掛在木頭,國師的愛盡見於刺穿的手 26. 結果我共你,陳雲逃不過被圍攻,被捨棄 27. 陳雲未愛你綿綿,可惜我愛懷念,由其是像那左膠...

我好想你為亂世掀起一次抗爭

蘇打綠為電影《小時代》獻唱主題曲 《我好想你》 ,《小時代》是改編自內地著名年青作家郭敬明的同名小說。很流行的曲式,很普通的題材,但青峰就是有本事把它弄得如此痛心、如此催淚、如此迴蕩,甚至如此洗腦。老實說這首歌就算有多好聽,也吸引不到我看這齣充斥內地高富帥白富美演員的電影,但還是叫我深深地投入這首歌「好想你」的意境... 偌大的房只剩寂寞的床,因為你已經離去。自你去後,時間好像都是過得了無生氣,生命也只步向衰老的無意義的過程。雖然在人前裝出滿不在乎的樣子,但我深深感受到,你的離去對我產生微妙的影響... 沒有人,包括你,知道我還是好想你,好想你。但,只能在心裡想,連「我好想你」這念頭也只能收著獨個默念。當一切強烈的思緒都只能在這六尺之軀空轉,而無法向外洩露一丁半點,那種苦無出路的思緒,便形成壓在心中的痛楚。這也許是這首歌讓人聽到痛徹入心的原因... 寫得再好的小說也不及現實一樣戲劇性,每年的年度好戲又再於七月一日上演。就在Mr.和RubberBand獲邀參演「維穩騷」而引起對搖滾精神的爭論之際,一向主打溫情的Supper Moment最近推出了一首充滿日本動畫主題曲氣息的 《機械人》 ,振臂高呼「搖滾,為亂世掀起一次抗爭」「驚動沉睡已久的靈魂」,戰意高昂地使這首歌變成了今年七一的最佳配樂,唱著它和走上街頭一樣有使人流汗的熱血,冒著暑熱流一身大汗,本身就是七一的象徵,為理想為爭取公義而揮灑付出汗水是多麼有型的事(當然還有自覺體重減輕的感覺良好)。 為何我們會覺得自己活得像機械人?為甚麼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會覺得自己的靈魂沉睡得太久,是時候要醒來?現代社會中,我們都習慣被灌輸一套既有的生活方式(好好讀書,找份穩定工作,拍拖結婚生子,買樓...),既有的價值觀(例如「發展是硬道理」),甚至既有的情感(例如所謂的「愛國」),我們不被鼓勵發問,只被要求安守本份。但我們漸漸發現,這不是我們理想的生活,因為,我們發現喪失了寶貴的主體性,或者如歌詞說,「被販賣了靈魂」。 主體性或靈魂是很有趣的東西,就算我們的教育從來不告訴你它的存在,但它就是與生俱來的,總在適當時候呼喚你的注意,然後你會為它而戰。我們都希望能夠自由自在地「叫就叫吧笑就笑吧跳就跳吧愛就愛吧」,所以到某一刻我們便發出來自內心深處的吶喊,繼而「為亂世掀起一次抗爭」。過程會流許多汗水,也許會有許多痛苦,但...

Coursera搖滾史之學習心得(七):第六週

這幾週的History of Rock課堂都停留在同一個年代,也就是六十年代中後期,由The Beatles代表的英倫勢力,到美國主流的回應,到今集講的Motown, Stax and James Brown,主角是黑人音樂。 Motown和Stax是兩家唱片公司,主打黑人音樂,但很積極打入白人的聽眾市場,在某些黑人圈子而言,這是一種背叛;至於James Brown,是當年少有音樂上無需顧及白人口味,但卻在「黑白兩道」都相當受歡迎的歌手。代表作之一當然是 《I Got You (I Feel Good)》 。 James Brown的表演有個有趣的特色,就是唱到差不多尾聲時,又唱又跳一整晚的James Brown會扮作精疲力竭、累極昏倒狀,之後便有助手上前為他披上外衣,準備扶他到台下,但差不多走到台下,James Brown又突然生猛起來,抛開外衣,跑回咪高峰前龍精虎猛地唱起來,唱不久又開始累倒,助手又上來披上外衣...如此一晚總得折騰四五次,觀眾也習以為常,甚至覺得他要是沒有扮幾下嘢,這演唱會就「唔抵睇」。 在「有片有真相」的年代,筆者和講師John Covach怎描述都不及給大家放影片,找到一個來自1968年 在Boston Garden的演唱會 (是足本!偉大的互聯網),由1小時27分開始便看到上述的場面。值得一提的是,這演唱會前一日其實是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遇刺身亡,黑人的憤怒可以預期,而其實有不少關於種族的暴動在美國發生。主辦當局考慮到此時辦演唱會,太多年輕人聚集一起局勢有失控之虞,結果達成妥協方案,把演唱會在波士頓電視台免費直播,讓想看演唱會的人都可以安坐家中而不需走到會場,結果現場「只有」幾千人,並無事情發生(雖然片段最後有些觀眾跑上台做成少許干擾)。這演唱會的成功更促使了族群之間的團結和互相理解,緩和當時的緊張氣氛,可以說是James Brown充當了和平使者的角色。 (第六週的播放清單 在此 )

七一,關注RubberBand不如關注你自己

關於又名「維穩騷」的「香港巨蛋音樂節」的爭議,或者大家都已經聽得夠多了。為甚麼選在下午二時至六時舉行?為甚麼票價是半賣半送的99元?為甚麼有眾多大地產商史無前例地贊助?為甚麼突然有個「爭取更大表演場地」的訴求從石頭爆出來?背後動機,無需多言。 而我對RubberBand應否辭演其實並不太關心。始終作為外人,不明白每一個歌手的地位、生計,商業演出的運作,實在很難評斷辭演的成本與後果。所以我選擇體諒他們的處境,尊重他們的選擇。而我也選擇感謝RubberBand一直以來以音樂關注社會,《睜開眼》的覺醒,《發現號》的勇氣,《細街盃》《3字頭》的關心小人物,都是給予人啟發,都是推動社會進步的聲音。 其實真的沒有甚麼好寫的,只是當看到鼓手泥鯭的「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言論,被部份網民譏為「牆頭草食兩家茶禮」,心裡總是有點不舒服。我只是認為,當有人從RubberBand看到投機,我從他們看到兩難的痛苦;比起「作為一隊搖滾樂隊就應該反叛」這說法,我更認為作為爭取社會公義的一份子,應該要有更多的良善和寬容。當我們宣稱爭取社會公義的時候,我們的一言一行究竟是吸引過路人加入我們的行列,還是把同路人一個又一個推到敵人的位置呢? RubberBand的決定對你不重要,你自己的決定才重要。七月一日,你會否冒著暑天上街爭取你理想的社會,認識社會正在發生的問題,才是自己需要思考的。與其當花生友,不如幹點實事:RubberBand四子不在遊行現場,不如每人帶多四個朋友去填補他們的位置;遊行沒有他們唱《睜開眼》,就讓遊行人仕為他們唱,我們能做到嗎?

Coursera搖滾史之學習心得(六):第五週

在The Beatles風靡美國萬千樂迷的60年代,美國本土有甚麼具代表性的音樂人呢?這就要數Bob Dylan了。不過Bob Dylan的歌唱事業並不是一帆風順,直至1965年以前他的主要身份還是一個作曲人,為其他唱Folk的歌手寫歌,代表作有Peter, Paul and Mary的《Blowin' In The Wind》,而Bob Dylan自己呢?1962年推出的首張唱片《Bob Dylan》,銷情慘淡,只賣了5000張。後來的唱片銷量有好轉,但名聲只限Folk群體,在主流界仍未以歌手身份被認同。 直至1965年他作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玩起電結他,當時對一個Folk音樂人來說,轉玩電結他等如是一個背叛,甚至在1965年7月的Newport Folk Festival中,Bob Dylan上台表演更招來台下噓聲,有人更作掩耳狀於台下走來走去。這不愉快事件的後果是Bob Dylan與主流Folk界就此反面,與此同時由Folk變Folk Rock的Bob Dylan卻大受歡迎,真正奠定「唱作人」的地位。1965年的代表作有《Like A Rolling Stone》,還有歌詞毫不避忌向主流Folk界開炮的《Positively Fourth Street》。 本週課堂的題目叫做「American Response」,但這星期介紹的音樂與歌手,就筆者而言實在太陌生了,在此也沒有甚麼好分享的。反而想分享一下課程Forum裡一個有趣的題目:有人提議分享自己國家的搖滾樂。不講猶自可,一講就體驗到「開放教育+全球化」的威力:一個topic就出現了 阿根廷 、 巴西 、 委內瑞拉 、 前南斯拉夫 、 前蘇聯 、 加拿大 、 哥斯達黎加 、 葡萄牙 、 法國 、 希臘 、 土耳其 、 印度 、 柬埔寨 等等。作為香港代表兼音樂博客,自然不能沉默,也加入分享了之前x10寫過的 Beyond 和 太極 的Playlist。 (第五週的播放清單 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