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當下音樂2023第二季新歌總評

圖片
第一季重大增補 五月才聽到原來林志炫今年有出新歌,是演唱會主題曲《我忘了我已老去》,無懈可擊的靚聲王藝術性演繹。這一句歌名有兩個含意,第一個是驚覺「原來我已經老了」的醒悟,是種今非昔比力不從心的感嘆(想起很久之前一個 長者行人安全 的政府廣告,亂過馬路的公公還道「我係賽跑冠軍」,婆婆搶白「五十年前丫嘛」那個);第二個是決定忘記歲數加諸自己的標籤,依然充滿能量地為想幹的事打拼,「全力奔跑,全力倒下」,是盡情燃燒生命剩餘光芒的豪情。是意想不到林志炫會出新歌?是年歲漸長對步入老年的題材越有共鳴?感覺這是林志炫版本的《山丘》,必須加進今年20大候選歌一席。 讓薛影儀化腐朽為神奇的馬來西亞團隊 如果這季選的排名是由內子決定的話,薛影儀《一加一等於阿儀》應該會是第一名。這首發佈一星期點擊率已破百萬的作品,內子短短24小時內都貢獻了好幾次了。實在是有驚喜的,我們都甚為佩服其製作團隊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讓阿儀唱(或rap?或讀?)甚麼,讓阿儀做甚麼動作,其他的就交由編曲、舞蹈員和視覺效果補足。效果是夠洗腦,又有少少型,更有一些阿儀帶給我們的做人道理(「無止境的喧嘩浪費精神費事理」根本是這世代的金句)。作曲填詞的Monsterz怪獸和監製的Hanz郭文翰都是馬來西亞音樂人,而MV大部份製作都是由馬來西亞團隊完成,衷心欣賞他們藉著創意取長補短做到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想起薛影儀跟張如城的分別,就在於幕後有沒有自知之明,本來兩者皆準備被取笑,結果後者去到了恥笑的地步,前者由準備取笑變成真心欣賞。馬來西亞人好像在不同領域成為了一股崛起的創意力量,之前當然有新一代亞洲天王黃明志(今季也推出演唱會主題曲《大飛機》,有大量美女相伴兼堅定自由精神的「明志」之作),最近也有現居英國的煮食評論YouTuber Nigel Ng (Uncle Roger) ,以「花式辱華」推廣其棟篤笑表演而「成功爭取」被中國封殺,馬拉創作力量看來會是一浪接一浪。 同一團隊打造、父親節期間推出的第二首作品《爸爸爸爸我愛你》也是溫情得令人驚喜的作品,加上MV請來一眾父親和兒女上鏡表露心聲(其中一位上鏡者是今屆「全民造星V」30強選手鄭仲豪Maico!),令你根本不會介意薛影儀唱得如何呆滯(也是製作團隊的功勞,讓那份呆滯都帶出一點感動)。唱backing vocal的名為「是但啦」,不知是否那位 經常在英國街訪的香港You...

由聽AI張國榮到訓練AI汪明荃得出的十點啟示

圖片
一:先弄清AI翻唱的原理。 撇除一切高深術語,制作AI歌手翻唱簡單而言分兩個部分。舉個例子,假如我要用AI盧凱彤唱林二汶的《最後的信仰》,第一是是輸入一堆盧凱彤的唱歌片段(說話片段也可),讓電腦學習「盧凱彤的歌聲是怎樣的」;第二是提供《最後的信仰》這歌的人聲(vocal)部分,是不是林二汶唱的這裡無關重要,電腦只知道要把交給它的歌聲,換成它學會的盧凱彤聲音就對了。所以,在兩個部分裡都有重要一環,就是把人聲從音樂分離出去,交給電腦訓練的和指派給它替換的歌聲,都必須是純人聲。我是去到研究AI翻唱才知道在網上可以找到不少用AI技術把歌曲去人聲的工具(例如線上工具 Vocal Remover 和需要下載的 Ultimate Vocal Remover ),這就明白了為甚麼YouTube很容易找到最新推出的流行曲的純音樂版,那AI去人聲效果比起以自動去人聲作為賣點的唱K神器強到不知哪裡去。 二:有些歌手不宜做AI。 第一次聽AI翻唱廣東歌是AI張國榮的《到底發生過甚麼事》和《時光倒流一句話》,聲音的相似程度驟聽是有點驚喜的,但完全沒有張國榮的神髓。張國榮的特色不在聲線而在難以量化的感染力和感情,而且不同年代的張國榮唱腔也不盡相同,你很難說「如果張國榮唱這首歌」會是怎樣個唱法,也更難重現張國榮的演繹了。黃家駒同理,他那種搖滾精神的感染力也是AI模仿不來的,有些歌本質上跟黃家駒已經格格不入,套用到AI黃家駒身上有時更感覺尷尬,也許值得做的AI黃家駒翻唱恐怕只有三人時代的Beyond吧。 三:零瑕疵歌手AI較易模仿? 如果AI歌手的弱點是沒有感情,那照計訓練「零瑕疵靚聲王」的AI會有更好效果,馬上想起的粵語有李克勤,國語有林志炫,可是暫時也不見有他們的AI仿製品,否則可以驗證我的假設。如果有AI林志炫,正經的我想聽它翻唱方大同2012或之前任何作品:不正經的,我想聽黃明志《擊敗人》! 四:AI翻唱很容易聽厭。 一來以AI現時能力模仿歌手也只有形似沒有神似,二來很容易聽到發音不準如「譚仔阿姐」附體(這也是AI翻唱廣東歌之一大難處),三來經常重重覆覆幾個歌手互相「翻唱」對方的歌(例如陳奕迅姜濤張敬軒林家謙),或者一首金曲被各種AI唱到爛(例如《到底發生過甚麼事》至少找到四個AI翻唱),聽多幾首已缺乏新鮮感。 五:為甚麼AI孫燕姿可以量產? 當今華語歌壇最紅的AI歌手應該是孫燕姿了,翻唱...

當下音樂2023第一季新歌總評

圖片
本來是自我宣傳時間,但MV都下架了,講經咩 第一節一定要講梁詠琪新作《停一停.心呼吸》,因為是本Blog主繼2005年麥浚龍《原地轉》後相隔十八年再有為流行歌手填詞的作品面世。寫這歌時人還在香港,是一名在該慈善機構工作的好友提及他們正在製作一首主題曲,當時已有另一義工朋友寫了一個版本但想找我修改一下歌詞,結果我改了大半,但保留了副歌的核心,只是以較豐富的填詞經驗把歌詞寫得更整齊通順一點,並盡量把我對「停一停.心呼吸」方法的理解(特別是創辦人常霖法師經常講的「寧可短不可斷」)寫進去,當是作為移英前給朋友和相識的修習團體的一分心意吧(也很感恩他們對我的支持和信任),事隔差不多一年半後歌曲才正式面世也非我能控制了(也跟疫情反覆有關),當然也沒有見過梁詠琪和倫永亮,有點可惜。 再分享些趣事:當時花幾天寫好首歌,完成之後在清晨六點錄了一個簡單得可稱為「簡陋」的結他伴唱(忘了為甚麼會是清晨六點了,可能是之前一晚睇完凌晨波?),因為有一兩句歌詞還是得自己示範才確保演繹和製作者理解。睡眠不足狀態自然略差,怎麼唱都是「Chok」了劉德華腔出來,還要唱錯最後一句,但為交功課還是發了給好友,還好順利收貨。當時已知將會由梁詠琪主唱,但聽過demo改完份詞自己唱埋都想像不到這首歌梁詠琪會是怎樣演繹,所以歌曲面世還是滿懷期待。結果沒幾天就因為MV涉嫌抄襲流動舞蹈劇場《 遙遙之城 》影片而下架,實屬不幸(希望稍後會出現在Spotify或KKBox等音樂平台)。個人認為比較兩條影片,當事人提出那幾幅截圖的幾個shot實在是十分相似(相同的場景,同樣有大型波波),但全片而言相似的也就這幾個shot了,是否足以構成抄襲個人有點保留(個人偏向是對抄襲的定義是比較嚴格,或者說對作品相似比較寬容和選擇疑中留情)。不過有一個特別的現象,是梁詠琪的社交媒體一直隻字不提這新作,也沒有為這公益項目作丁點宣傳,有何內情我也不知道了。最後還是自我宣傳作結,我人在英國但仍然想繼續寫粵語歌詞(或者有舊曲新詞在這裡分享呢),有歌想找我填詞的話歡迎聯絡交流。 《遙遙之城》影片截圖 威力強大的《窮人的薔薇》 陳蕾去年有一首相當厲害的作品《下流社會》,去年沒有推介是覺得那作品提到的青年人無法上流形成低欲望社會的題材已經是遲了五年推出(至於五年前的陳蕾能否駕馭《下流社會》是另一個問題)。今年初她新作《窮人的薔薇》對唱功的要求同樣地高...

告五人《帶你飛》:打臉來得太快但不失為一件好事

圖片
去年年結時才剛寫到2022年是第一次年度20大國語歌「清零」,還道近年台灣流行曲難以找到引起我感情的作品了。言猶在耳,告五人就帶著新專輯《帶你飛》來打臉了,但聽到好聽的作品,重新拉近與華語歌的距離,這個U-turn當然樂意做,甚至值得寫文推介。 之前對告五人的認識僅限於《披星戴月的想你》,和台劇《華燈初上》的主題曲《好不容易》,聽了這專輯才開始搜尋他們的資料(當然是來自Google、YouTube、音樂平台和媒體報導而非ChatGPT的9up),例如發現這樂隊原來只有三人,而兩名主音雲安(潘雲安)和犬青(蔡欣倫)是情侶關係等等。欣賞告五人,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印象中很少樂隊是男女雙主音,而兩人既和諧也優美的和唱帶來一種比較新鮮的樂隊vocal(是否因為情侶而特別合拍就不好說,反正他們是組隊之後才日久生情在一起的),女主音犬青的聲音和氣質,讓我想起了已退隱多年的PixelToy女主音Candy(所以最近也不時重溫PixelToy的《喘一口氣》和已絕跡串流平台的《寫一首詩》);第二是告五人的曲風多樣,由一般樂隊有的pop rock到文青式返樸歸真民謠到《我想要佔據你》的舞曲或《你所到之處(就下雨)》的拉丁,也在作品上加入不少玩味的原素,例如高唱「佔據你的手機記憶體」或《啊我忘了帶傘》的期待已久的約會但忘帶雨傘兼手機到最後疑似網戀「中伏」故事,也是令人覺得有趣的地方。 來,欣賞一下ChatGPT的9up功力 專輯裡最喜歡的作品還是率先曝光的《又到天黑》,彷Beatles的六七十年代曲風,一個關於夜班人士的故事(MV也變作向這一類人致敬的作品),夾雜著歌中人的一些經歷、情緒和回憶,最後重複的「She will be, He will be, We will be, We will be fine」就像《Hey Jude》的最後讓全場大合唱鼓舞人心的段落;其次《一念之間》這流行程度甚高的典型失戀情歌,犬青由頭帶到尾地帶我們回到那個台式K歌的黃金時代(第二次副歌的「或許」當然是大家盡情飊高音的好機會),關於相遇、相愛最終分離但帶著遺憾和等待,就是青春的生活,也是情歌最典型的題材,末了的「沒有你,我從不是我;但沒有我,你好像過的不錯」,是一個略帶傷感的結尾;之後《愛你我沒問題》是屬於兩位主音的浪漫小品,歌裡的感情就像單純的結他伴奏一樣純粹,深厚的感情有時就在簡單如接放工或買早餐等...

英倫聽歌雜談(五):從一本一直沒有看完的書談起

圖片
來英國之前斷捨離了大量書籍,運來倫敦的還有100本左右,其中一本留下的是《音樂大歴史》(The Story of Music),那是一本一直沒有讀完但覺得總有一天會讀完繼而提升自己音樂知識的讀本,想著有一天有時間會認真的把它讀完(最好寫多一篇閱讀報告在這裡),但和大部份閱讀計劃一樣不了了之。 後來發現這書是基於一套同名BBC記錄片(也由該書作者Howard Goodall主持)而成,不如在YouTube睇片取代看書?全套有六集,官方上載是沒有的,在YouTube上只有其中四集,節目是不錯的,但知道沒有完整版本(特別講近代的最後一集)和舊節目的低清畫質就提不起勁看下去。反而在搜索途中找到同樣由Howard Goodall主持的一個Channel 4節目《Howard Goodall's 20th Century Greats》,對 關於The Beatles一集 最感興趣,一邊看一邊在Spotify逐首聽了他介紹的幾首作品。披頭四的歌是需要導賞的,即使不談歌詞也有很多在音樂創作上的時代和文化背景值得探討。之後也多看了其他有關The Beatles的紀錄片,甚至找回了Coursera的「 The Music of the Beatles 」,那是在Coursera還是全數課程免費的年代已有的課程(同一教授講的「History of Rock」十年前上過,本blog當年還神心到 每週寫筆記分享 ),但到了Coursera逐漸轉為收費乃至訂閱制度訂了一年也退訂了的今日才開始有興趣打開看看。 The Beatles的發源地英國利物浦,也是今年歐洲歌唱大賽(Eurovision)的主辦城市。主辦國一般為去年冠軍,但烏克蘭因為仍處戰火當中,所以交由上屆亞軍英國接辦。之前提及周博賢移民英國後和當地女歌手製作一首關於香港和烏克蘭的歌,最近已面世並報名代表英國參加Eurovision。那首名為《As We Speak》的作品主唱名為Chloe Riordan,周博賢以ACiao名義發表該作品並找來一烏克蘭藝術家設計單曲封面圖。歌曲在各大音樂平台(包括 YouTube )已可收聽,只是歌詞暫時只見於周博賢FB,全篇刊載如下(頗明顯地,第一段主歌說烏克蘭,第二段說香港): As we speak the sunflower once blossomed with grace i...

衛蘭《Daughter》:全女班概念帶來的突破

圖片
衛蘭(Janice)最新專輯《Daughter》以全女班曲詞班底為專輯概念,不同的女創作人帶來各自擅長的風格,衛蘭的歌聲成為了她們各展所長的共同舞台,也像是提醒我們香港有很多出色而具多樣性的女性音樂人。就算逐首歌計未必是各創作人最頂尖的作品,但一起放到衛蘭身上,加上各種女性話題,變成一個很值得推介的整體了。衛蘭在這麼多年的歷練下,演繹各種不同風格的作品也一樣游刃有餘,加上細心選取題材出來了九首有訊息有想法的作品,終於她不再只是那個一味情歌到尾(最近還有福音歌)的靚聲天后了。 《呼吸之間》有最近再懷孕的Robynn Yip作曲,除了想起靜坐得到的寧靜平和的感覺,也許也聯想到孕婦必須練習好好呼吸讓寶寶順利誕生;《風靡》的雙王組合(王嘉儀曲、王樂儀詞)把王嘉儀一直的型格移植到衛蘭身上,溫柔中帶著瀟灑;《我的視角》是馮穎琪少有包辦曲詞作品,說的是女性不願受社會定型要活出自我;五台冠軍歌《Little Miss Janice》旋律出自「梅艷芳徒孫」Kiri T(也許我是唯一一個這樣稱呼她的樂評人,但以她的背景和才華她值得),鍾說的詞也許令你想起她這類歌詞的常用客戶——陳凱詠,放在年紀大一截的衛蘭,同樣跳脫;《現代戀愛安全手冊》曲詞是梁嘉茵,也就是Serrini,這是她的「文青模式」,這種模式也許在別的作品也聽過,但交給衛蘭的彷似是多了一份成熟穩重的度身訂造,那結他伴奏也是不得不提的動人;《溫柔暗號》讓你忘記「師尊」吧,林二汶還是能寫出媲美全盛時期的好歌(其實近幾年她寫給別人的作品好像比之前還要多),RubberBand御用填詞人Tim Lui(呂甜)終於也可以為女性寫一些女性化而令人心癢癢的作品;兩首英文歌,《Ribbon》的SHIMICA也就是《狂舞派》主題曲主唱者黃宇希,為Janice帶來較少有的R&B;cehryl創作的《Ghost》題材有點沉重,關於受性暴力的女生的長期創傷和陰影,衛蘭唱出了這題材所需的治癒力;守尾門是岑寧兒曲詞、半中半英的《sshhh...》是《信望愛》2.0嗎?同樣地優美而令人平靜,適合夜深人靜睡前收聽。 這個全女班概念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讓我對剩下幾個不太熟悉的女音樂人感興趣,再去搜索她們的資料和作品,還有不少發現。例如甄敏延是華納高層,Joyce Cheung(張貝芝)是爵士鋼琴家,Anna Fan是少有的女鼓手,Soni Cheng來自...

當下音樂・二二總結

圖片
(重溫:當下音樂新歌總評2022 第一季 、 第二季 、 第三季 、 第四季 ) 第十八年的年選,第二年在倫敦寫年結,也是開Blog以來第一年國語歌絕跡20大。老實說真的很少留意台灣樂壇了,一方面因為關注本土文化更為迫切,另外就算上KK Box的國語榜聽聽最近熱門作品,很多時候一連十幾二十首也沒一首值得放進playlist中的,感覺就是唱的東西好像都引不起我的感情了。始終經歷了這幾年,香港發生了很多事,有一些感覺還是香港的音樂人才能確切地為我們表達出來。 之前有些年度表現特別出眾的歌手會在20大中佔據多席,例如 2018年岑寧兒包辦5.5首 , C AllStar也在2015年有5首入選 ,但近三年也沒有歌手能獨佔超過兩首。直到今年有林家謙憑兩首獨唱加一首合唱佔據三、五、六位,第三位是年初由林夕填詞並以此奪得今年「CASH金帆音樂獎」最佳歌詞的《某種老朋友》,由歌詞的解讀到旋律的優美到演唱的難度這都是數一數二的話題作,我以「 與負面情緒共存之道 」的角度作解讀不知對大家有沒有幫助了;同期推出的《靈魂出竅練習曲》有JNY Beatz合作,也有觸及禪修,也有觸及情緒,同時也有相當有型的節奏,是為第五位;第六位是演唱會主題曲《邊一個發明了Encore》,在充滿離愁別緒的都市這歌為我們抒發情感也給予我們約誓的盼望。林家謙今年2+1,和他老友鬼鬼的Serrini是1+2,史詩式情歌《樹》由年頭聽到年尾,最終列入第四位,年尾兩首合唱歌,和Zarahn合作兼親自填詞的《精神流亡》第17,和王菀之的演唱會主題曲《誅神的黃昏》第18位。林夕近年在香港流行歌詞的產量大為減少,也缺席了近兩年本Blog的20大,但今年除了《某種老朋友》,也有為KOLOR填詞的《海底隧道》入選排第八位。 馮允謙和鄧小巧繼2019年再一次一起有歌入20大,而且今次是每人兩首。馮允謙憑流行元素高也切中時代人心的《給缺席的人唱首歌》以及他擅長的R&B風格浪漫小品《報復式浪漫》佔據了20大最後兩席;鄧小巧移居加拿大後與同在加國的香港音樂人班底泡製的專輯《Petit Fours》,是第三季的主要心頭好,結果當中兩首鼓舞人心的正能量作品《最壞時活多天》和《擇善固執》位列11和16。 兩位近年在產量和能見度都逐漸攀升的90後女填詞人——鍾說(鍾雪瑩)和王樂儀也分別憑雲浩影《到了那裏就對吧》和Pandora樂隊《風...

當下音樂2022第四季新歌總評

圖片
第四季新歌可以用乏善足陳來形容,活躍的歌手繼續活躍,但推出的新歌都有比不上較早前作品的感覺。結果九月中推出的《精神流亡》當時未決定能否入第三季季選,結果撥歸第四季最後以第二位完成本季,而第一位在年終20大排名恐怕也只是前十邊緣(但這歌手之前入過五次年選20大,最高也只排第13,入前十已是一突破了),「當下音樂.二二總結」預計將於12月29日發表。 圓月在變一彎月,雲蕩在變千抹雲 第四季第一位結果選了陳柏宇《有天》,他是少數歌手在年尾推出的歌優於今年稍早的作品。合作不多的周耀輝受陳柏宇前作《有我》啟發為新歌起題《有天》(之後有沒有《有你》《有情》《有地》《有海》湊成一系列?),主題語帶雙關既指「有一天」我們理想的日子會到來,也指「上天的存在」,也就是自然定律的存在,關鍵在於保持信念和盼望,過好目前的每一天。最喜歡這一句「圓月在變一彎月,雲蕩在變千抹雲」用詞簡單,對仗工整,意境優美,就像你和你在乎的人於地球的某一處觀看景色的幻變。當人的世界充滿糟心事,抬頭望天感悟自然定律確實能帶給我們前行的力量。陳柏宇用一貫平穩的唱法,在高潮位加多少少力,已經自然而然地表露一種勇於面對生命的戰士精神。MV延續前作《對得起自己》有姜皓文演出而故事只是蜻蜓點水,反而開首的機長廣播反而是觸發不少香港人回憶的神來之筆。 《The Fight Goes On》專輯另一作品《拖》是一個「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的故事,希望把離別的時間拖得越晚越好,或者把相聚的快樂時光拖得越慢越好。這樣的題材對太多的香港人有共鳴了,也因此在近年的流行曲也出現太多次了,但以陳柏宇情歌王子的規格演繹,還是不失為值得一聽再聽的佳作。 二三四名有「Zarahni」和「Servana」 《精神流亡》是有後勁的,除了是越聽越喜歡之外,歌曲本身也是由一首普通的搖滾去到Serrini出場才漸漸進入高潮,這都令人想起前年的《時間的初衷》;本來是控訴這世代的不如意,「長恨有歌無業報,人自然暴走我的路」,Serrini的出場像是暴走者遇上同路人,最後的一唱一和「相信所有美好將來」「狂風雨裡走過來」「走過風雨角色更精彩」把能量螺旋式推到最高,最後的爆發像是暴雨中舉起寶劍朝天,得到雷電加持一下子變得神功大成阻我者死的能量。 本季Zarahn另有《With You》,一聽就有《萬世巨星》和《極樂》的早期周國賢集體回憶了,相當爽勁,後來得知...

英倫聽歌雜談(四):拍MV、睇騷和其他發現

圖片
在倫敦做了一件在香港也沒做過的事:拍MV。話說有天和內子在Kingston一帶行街找餐廳吃飯,遇上一小隊看來是印度裔的人在拍攝,然後他們問可否花我們幾分鐘和女主角(也就是主唱之一Mandeep Mandy)拍幾個鏡頭,原來他們是為一首快將推出的旁遮普語(Punjabi)歌曲拍MV,結果拍了半個小時有多,酬勞是沒有的,不過得到了泰晤士河免費遊船河的機會。當然也不放過這機會問一下歌手姓名和歌名,等MV面世欣賞一下香港人與印度式音樂結合會有多麼有趣,待MV一出街第一時間廣發親朋好友,結果幾個星期後在YouTube搜尋到了,我們的鏡頭被剪得一個不剩,讓我們少了一個成為朋友間話題的機會。 那首名叫《 2 Ghutt 》的歌就好像我們印象中的印度Bollywood歌舞音樂,也就是你聽BBC Asian Network一小時不斷聽到但又不知邊首打邊首的類型,看MV和那家唱片公司其他影片YouTube點擊率只可確認那不會是最紅的那一批,至於要了解那些Asian Network裡熱播的歌有哪幾種語言、哪些歌手在英國最受歡迎就有點困難了。正常而言在 Official Charts 網站有詳細的每首上榜歌的上榜歷史加上有些文章提供統計數據,但在 Asian Music Chart 部份,則以上一切欠奉。  來了英國一年多終於看了些現場音樂會了,也不是甚麼大明星大製作,只是在家附近的咖啡室看到單張有些周末的小型音樂會,也似是有興趣的音樂類型,結果看了兩場,都是在一座天主教教堂裡進行(而教堂外面是墳場,我們是晚上去!)。觀眾數十人,是售票演出但場外有點小食提供還有酒喝(是的,在教堂也喝酒),整體也算值回票價。一場是一隊folk rock樂隊 Elaine Samuels and Kindred Spirit Band ,看上去都是些上了年紀的band友,現場音響對觀賞性略有影響,但看那年紀看上去拍得住Joe Junior的結他手氣定神閒的結他solo還是覺得佩服;我們發現有不少歌都和身心靈的題材有關,結果在現場買了一張CD並和主音Elaine Samuels合照。上網搜尋資料,當然他們不算甚麼著名樂隊,不過一直在附近社區巡迴演唱和在不同的pub搞open mic活動(也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報名上去表演的「新手練習場」)。另一場是來自希臘的古典結他手 Stelios Kyriakidis ...

當下音樂2022第三季新歌總評

圖片
 今季的前奏太多東西想說,所以 另開了一篇前奏 ,主要寫林二汶和MIRROR。 更正 上季總結時提及側田衛蘭在季選「開齋」,翻查資料才發現 2011年第一季 原來曾經揀過側田的《GongXiFaCai Song》在第十位,對這首歌當然已經完全沒有印象了。 滿載集體回憶的年度之歌《蛋撻》 一杯香濃的港式奶茶能令熱辣辣的酥皮蛋撻更為滋味,一個演得出色而製作有誠意的MV能令一首本來已很優秀的歌成為年度之歌。林海峰《蛋撻》有何秉舜和雷柏熹的Jazz編曲加持,「做最香香香香酥皮蛋撻,用最港港港式古傳手法」,既指香港情懷,也代表手藝傳承;MV由葛民輝擔當男主角是比06年那次更具意義的軟硬天師重組,以飾演接載移民女子(梁雍婷)的貨車司機為故事開端,目睹女主角吃著離港前最後一次蛋撻的感動,繼而四出尋訪這隱世美味以至拜師學藝,想必勾起很多人的感觸;最不得了的當然是插入《Auld Lang Syne》的一段,是表達離愁別緒的神來之筆,馬上要重溫 1997年6月30日大雨中的主權移交的片段 。「一夜間,新北曼城,臨送別最後散水餅必吃;一夜間,天色轉變,黃偉業、劉瑪莉,來約定重聚某天見,蛋撻香不變」,終於點出移民潮的背景和回應上一個移民潮期間達明一派的《今天應該很高興》,所有感人的集體回憶都出現了。去年林海峰《返鄉下耕田啦你》已幾乎成為年度第一,看來《蛋撻》有望補中了。 林家謙演唱會與新歌 林家謙一再加場兼補場的演唱會掀起了和之前張敬軒演唱會一樣的每天追看嘉賓片段熱潮,七場演出總共21個嘉賓單位也反映了他的人氣和人緣了。看到黃偉文賣弄小聰明的歌名,本來對演唱會主題曲不寄厚望,但《邊一個發明了Encore》真的聽了、看了MV(五個好同學各自面對離別之痛,到重聚時只剩下四人)、加上林家謙親身解說(包括暑假最後一天捨不得假期而哭泣的小孩,和「聽完這個演唱會之後要到別的城市生活」的一番感言),還是會令人感觸良多。Outro的風笛再一次勾起英國聯想,編曲的再一次是何秉舜。 演唱會前推出的專輯《Memento》剩下的一首未曝光作品是《記得》,也就是把林二汶《愛情是一種法國甜品》收為己用,去年的專輯也有類似安排(類似在翻唱對象都是近年有爭議的女歌手),把楊千嬅的《余春嬌》回收作《在空中的這一秒》。《記得》在林家謙手上變成平靜如水但帶著淡淡哀愁,歌詞也是充滿詩意。還記得2018年《愛情...

當下音樂2022第三季總結之前奏

圖片
  七月樂壇有兩單大新聞,當時沒有時間寫,到有時間事情已攤涷了,但還是覺得值得寫,結果以季結之名寫這兩件事,如果只是新歌總評的一小段又不夠喉,結果決定另開一篇,當是季結的前奏。 《中華頌》真心不算差,不過… 去年林二汶上TVB台慶,我覺得沒甚麼;做星夢導師繼而結束ViuTV節目主持,我也覺得沒甚麼;開Live越來越少人聽,我也覺得是Facebook的問題;開小紅書,我也覺得不是大罪:七月一日唱《中華頌》,我也只是覺得時機不對,首歌也不夠好而已;直至多年粉絲Jackson Lai在Facebook的 七千字長文 (我copy到Google Docs存檔,其實有接近8000字),狠批林二汶去年聖誕演唱會乃「史上最差的演出」兼開Facebook Live常常撻Q,我才有點「事態嚴重」的感覺,真的看一下現在的她老本行——唱歌——的表現如何。 結果聽了7月10日那場經歷一切爭議後萬眾期待(或準備狙擊)而如常進行的Live,全晚半小時講多過唱,歌只唱了三首,結果一首結他甩到有停頓兼拍子出錯,一首夾capo夾到第三次才找對key,我這20年at17 fans才真的失望了。只能說,作為一直賣實力的歌手,沒有好好唱歌認真準備每一個表演,才是最不可原諒的。我自己也開過live自彈自唱,林二汶那種低級錯誤是我這種業餘水平兼準備不足才會發生的事。有朋友自TVB台慶起不時在Facebook冷嘲熱諷林二汶的live越來越沒人看,初時我也不以為意並覺得不太厚道,到自己看過近期的演出一次,我覺得真的沒有興趣了。而風雨不改若無其事開live的總點擊率,也由幾個月的七八千次進一步跌到最近的live的不足三千次了。 關於她的「信仰團體」玄武財神殿,去年寫 林二汶紅館演唱會一文 時就已經發現了,只是當時沒人深究(不同近月有馮晞乾和趙善軒等高人深入分析),自己也沒能力和興趣進一步起底。由於去年已挖出了疫情初期林二汶低調推出的《愛在人間》,所以聽到《中華頌》時已有著打了三針遇上Omicron的免疫力了。那個教邪不邪、那個師父神不神棍暫且不論,有興趣的問題是,印象中的她是一向讀很多書也很積極探究人生真理的人,到底發生甚麼事,才千揀萬揀揀著這位師父?她接觸過甚至合作過的高人也不是沒有(例如和她合寫《禪歌》的衍空法師),何以投奔這藏身深水埗、同修廿餘人、Facebook百來個讚好的團體?我的猜想是,...

英倫聽歌雜談(三):那些幾十年後再次大熱的金曲

圖片
2022女子歐洲國家盃賽後連工程車也加入慶祝 在英國少不了看足球,也很高興見證了英格蘭女子隊贏得了2022女子歐洲國家盃冠軍。沒能買票入溫布萊,但還能在倫敦市中心看大電視。無論是球場或是party,賽前賽後都反覆響徹全場的是一首唱到中間全場大合唱「oh oh oh」和「so good so good so good」的歌。到了第二天好奇上網一查原來是Neil Diamond《Sweet Caroline》。這首1969年推出的歌本身和足球一點關係也沒有, 靈感是來自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的女兒Caroline ,但近年卻成為世界各地體育賽事中的慶祝歌(最早據說是美國職棒波士頓紅襪隊),這傳統在英國去到街知巷聞原來只是去年的事,在2021年舉行的歐洲國家盃2020(都是疫情惹的禍),當英格蘭在16強打敗宿敵德國後現場播著這首歌全場大合唱,去到英格蘭打入決賽期間這歌甚至在英國流行榜Official Charts重新上榜兩週,可惜到了決賽12碼敗於意大利,幸好今年有女子隊補中,連加時射入致勝一球的Chloe Kelly也在訪問途中突然離場加入觀眾大合唱。年底世界盃來了,英格蘭和威爾斯也有份,看這首歌和《Three Lions》(也就是不斷唱著「It’s coming home…football is coming home」那首)會播多少次吧。 舊歌幾十年後忽然爆紅,沒有甚麼比Kate Bush《Running Up That Hill》更傳奇的了。這1985年推出的歌,當年在英國流行榜最高也只是第三(其實已經算是hit歌了),去到2022年因為以80年代為背景的Netflix大熱劇集《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第四季以這歌為重要橋段而再闖流行榜,最後更成為三星期冠軍。劇集我沒有看(反而是內子一口氣看了四季),我的興趣當然在這個現象和Kate Bush這歌手本身。整張重溫收錄《Running Up That Hill》的《Hounds of Love》專輯,37年後的今日仍然充滿時代感和生命力;原來BBC Archive的YouTube頻道有些Kate Bush 1985 和 1978 年的訪問(題外話,BBC Archive有很多BBC頻道幾十年前的經典片段,愛懷舊或認識舊時英國的不容錯過),竟然覺得年輕的Kate Bush和甄妮有幾分相似,隨手在Y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