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2015 起發佈的文章

當下音樂,一五總結

近年來,一年中總有好幾次想著「唔掂啦唔掂啦,今年/呢排真係冇乜好歌」,但去到年尾,還是湊得出一年內最喜歡的20首作品,而且一路檢閱它們的時候,還是會覺得「呢D歌係堅好聽,同前一兩年比都唔差得去邊啦」。 當然這也多得幾乎是香港主流樂壇唯一仍能做到質量兼備的C AllStar,《生於斯》專輯貢獻年終20大的五個位置,五首入選歌也打破了歷年本站的記錄。近年多次沖擊年度第一的Supper Moment,終於在今年憑《幸福之歌》成功登頂。表現出色組合還有新樂隊Nowhere Boys和於工運專輯《野火》獻聲的MUSZE,加起來共八首歌曲來自組合。話梅鹿也是今年眼前一亮的新樂隊,但他們玩的是純音樂,這裡也無法選了。但他們在由一眾網上樂評人評審的「香港樂評選2015」獲提名「年度樂團」,也算是對他們的一個肯定(更多關於「香港樂評選」的詳情可到 這裡 )。 男女歌手除了今年力推的旅日內地歌手程璧和榜尾的黃靖之外,主要都是舊面孔(就算是《這世界太荒謬》的David Cheang,也是第二年有歌入選!)。陳奕迅今年表現不濟?也有兩首入選,最高的還是並沒收錄在《準備中》專輯的《恐龍進化論》。Juno今年多番在Facebook洗版,但入選的兩首是相對冷門的《瑕疵》和《睡前服》,兩首皆進前五,也算難得。 最近網絡廿三條爭議期間,想到了一個問題,今時今日,音樂基本上無限(至少打開Youtube就有,更不用說各大串流/下載平台了),而聽歌時間有限(作為業餘樂評人,感受至深),不只是聽歌靠買唱片或付費下載已過時,我們會不會即將進入一個新時代,是人家付費給我們聽他們的歌?不要以為這天方夜譚,當大家要付錢Facebook,只是為了讓你那一直在Facebook存在的訊息給更多人在他們的Timeline看到,其實已代表了「付費內容」開始變成了內容提供者付費給讀者看他們的內容。音樂會否如是?這情況下音樂作品生産的模式會如何?值得思考,未有答案。 類似的「新常態現象」,有不少在腦海中閃過,有待一一思考整理,再和大家分享。或者樂評人討論這些問題,比討論電視台頒獎禮誰人得大獎或某一線歌星新唱片是否不復當年勇,更加有建設性。 (季結文章參考: 上半年 、 第三季 、 第四季 ) 我最喜愛的歌曲: 第一位:Supper Moment《 幸福之歌 》(曲:Supper Moment 詞:Sup...

C AllStar新碟《生於斯》推介暨第四季新歌精選x10

聽了幾次C AllStar新專輯《生於斯》,第一個反應是,今年他們大超班,季選年選會贏到開巷。第二個反應是,其實這張專輯算不上甚麼石破天驚,只是比較高水準的流行作品而已,並沒有突破年前的《新預言書》(即《2013的約定》那張),加上《紅館夢》《上車咒》那些拉低了分數以致整體上《生於斯》其實不及《新預言書》。第三個反應是,一張C AllStar維持水準而不算突破的專輯,在今年顯得大超班,那麼其他歌手在做甚麼? 試過盤點一下一二線歌手和我個人比較喜愛的歌手今年的表現,發現點算的結果幾乎和我2013年的 年終總結寫過的東西 大同小異,證明情況沒有改善,那麼不重複了。舊的不提,新的J. Arie和Robynn and Kendy今年新作方面也是沉寂,而Supper Moment一向pattern是一年正爆的一首起兩首止其餘的平平,所以,一年下來要做到質量兼備,C AllStar幾乎只此一家。結果,今季十大破天荒有六首由C AllStar包辦。 連同上半年的《逾越生死》,C AllStar有七首入季選,一位歌手最多4首打入年終20大的記錄,看來有望打破,最後有幾首入選,年底前便會揭曉。另,上半年新歌精選(也就是成半年先揀得13首歌那次)決定增補吳業坤《原來她不夠愛我》和Supper Moment《煩擾中起舞》,究竟能否殺入20大?也是容後揭盅。 一:C AllStar《 日暮途遠 》 沿途路過心愛心碎心結到心靜, 將豐富光影,放入人生的遠征; 和誰又會相信相愛相距再相認, 靜處中動情,落得清淨,如此盡興... (曲:On@C AllStar 詞:小廣 編:何兆基) 最初是被那彷似《酒紅色的心》的懷舊風吸引住了,後來真正成為季度no.1是那份歌詞。「日暮途遠」有「太陽快下山,而路途尚遙遠」的意思,而歌詞就是寫人生這一段遙遠的旅程。最喜歡的是這一句「雕刻出腳印,教後人路經」,或者我們這一生也未能達到想要的目的地,但我們「迷失、尋找、遇到」的過程不會白費,我們所經過的,可能就是後來者的指引,他們的成就,也有我們的一份。 二:C AllStar feat. 梁詠琪《 后會無期 》 天光了,再順路變陌路,幾多春光秋色未可細訴, 千載過,再遇在愛恨路,看你半眼始終仍迷倒; 即使我再妒忌、再羨慕,你與愛侶同偕共老走過每段路, 拈花錯污泥染都抵我逕自...

關於網絡廿三條,本blog主的立場

1. 誤墮法網的機會比反對者最初宣稱的為低,但刑事檢控風險仍然是二次創作的最大威脅。(利申一:有改歌post上網,正經的,比早年寫的惡搞+時事歌更高風險。不過,如果所有弘揚佛法的歌都叫做「教育」用途,應該得以免責[但難道以後只寫佛歌不寫情歌?]。詳細法律觀點待證,肯定的是,沒有改歌的人想要先問過律師才可以寫歌) 2. 以今時今日的創作環境和創意來源,「保障版權持有人」和促進創意發展是有根本衝突。要發展創意,真正需要保障的是創作和表達自由。(利申二:CASH會員,缺乏版權保障的後果可能是再沒有機會享受在會展吃晚飯的會員福利,也不能為大家現場直擊金帆音樂獎盛況) 3. 規管網上行為的知識産權法案,香港落後歐美十幾年,但人家行先,不成為我們跟隨的理由,因為人家可以是行錯路。美國1998年制訂DMCA(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時,Facebook、Youtube和智能手機還未存在,根本沒有人理解社交網絡的潛力和普通網民的創意。立法者是上一代的人,難以理解網絡生活(公道點講,今日的網絡世界運作方式,在當年也不能想像),而偏聽財團級唱片公司和電影公司的意見,結果是一班與時代脫節的人,有權制定法律去管他們根本不認識的東西。(延伸閱讀:請搜尋DMCA和沒有通過的SOPA - Stop Online Piracy Act)

一五年十月,當下音樂月報:未完成的填詞集作

把著名的外語歌改編成粵語版兼且保留原有意思是一件高難度動作,始終粵詞九聲的限制,有些原文意思的關鍵詞,填不進原來的旋律就是填不進,要用甚麼別的手法表達同一意思,就考功力了。 填詞人小克在書展的講座談到有意把《Sound of Music》的歌改編成粵語版,和遇到的困難,令我想起一個想過做很久又一直覺得不可行的計劃:為梅村(Plum Village)的歌曲作粵語改編。 梅村是一行禪師創立的佛教道場,僧團創作的歌曲以簡單、柔和、舒服見稱,同時作為修習的輔助(梅村最有名的作品,收錄在《A Basket of Plums》專輯)。歌曲以英文為主,部份歌曲有人改過國語版,粵語版則是絕無僅有,見過的「官方」版只有一首,另外朋友之前也有兩首改編。筆者最近試作,先行發布兩首,其他作品陸續有來。歡迎同修交流指導。 快樂已在這一處(原曲: Happiness is Here and Now ) 快樂已在這一處 這一刻 不擔憂 人無事幹 不再匆忙 哪有遠方需奔往 快樂已在這一處 這一刻 不擔憂 繁忙事幹 千里方向 也再不需匆匆往 (原詞:) Happiness is here and now. I have dropped my worries. Nowhere to go. Nothing to do. No longer in a hurry. Happiness is here and now. I have dropped my worries. Somewhere to go. Something to do. But not in a hurry. 對我稱呼真的稱號(原曲: Please Call Me By My True Names ) (16年5月修訂) 快樂如漸暖春天 鮮花遍地開 山野蔓延著愛 悲傷如淚灌進百川 通於四海 越過未來 對我稱呼真的稱號 就讓我可 察覺悲喜笑淚來自我 以此領悟 樂與苦 在一心 對我稱呼真的稱號 讓我可再甦醒 重現我的美善 活出新生 (原詞:) My joy's like spring so warm It makes flowers bloom all over the Earth. My pain's like a river of t...

2015年第三季新歌精選x10

第三季,原以為選不到十首歌,但到季尾還是湊夠了,還有空間作出一點篩選。 一:何韻詩《 是有種人 》 是有種人,純粹熱愛耕耘, 有種個性,從未曾被發掘, 自自在活過,為活著便已興奮... (曲:李拾壹 詞:林夕 編:周國賢/盧凱彤) 不求名利、做好自己本分、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在這時代變得是有個性的「有種」人了,反映時代的扭曲,也反映這些人更值得鼓勵和歌頌。這首歌是有一道氣場的,在MV開頭的航拍鏡頭下,每個默默耕耘的小人物都像微不足道,但阿詩為他們的吶喊,就好像是散落在每個角落的小小力量,從四方八面匯聚,形成一道從地面湧上來的正氣,一直衝上雲霄。 二:麥浚龍《 睡前服 》 怎麼醫好無眠者半夜時的感性,長夜有點灰, 斟一杯水拿來睡前服那顆寶貝,明日到醒起再後悔, 想跟你說為什麼仍在痛心,失去你卻未盡力,大概擔心我未配, 未敢約的約會,仍在半夢與半醒之時,未化灰,未化灰... (曲:阿Bert 詞:黃偉文 編:孔奕佳/王雙駿) 這種黑暗而精緻的Juno比《耿耿於懷》《念念不忘》更代表他。如果思念是一種病,三更半夜該睡未睡時便是病情發作的高峰期了。那睡前服下的「寶貝」,到底是一下子投入夢鄉和未敢約會的女神徹夜纏綿的安眠藥、一吃了引起幻覺和女神連場激戰的迷幻藥,還是吃了令人虎虎生威雄風再現準備和女神翻雲覆雨的催情藥?但不論哪個方案,女神同樣只存在於幻想中。藥力一過,病人隨之崩潰... 三:容祖兒feat.林海峰《 黄昏點唱機 》 陪我坐天星,港灣觀星, 喜愛漫遊維園散步徑; 陪我坐叮叮,聽叮叮聲, 走進獨特城,充滿獨特性... (曲:馮翰銘 詞:林若寧 編:馮翰銘) 我城集體回憶的歌很多,容祖兒和林海峰合作了其中一首最佳作品(預言:看來很快有人找鄭子誠featuring了)。懷緬打電話寫信到電台點唱的情懷,也懷緬香港曾經有的高貴、氣派和獨特。「見證這個時代去到金鐘迷失在迷宮內」,寓意深長又無奈,其餘的半島、時代、大丸,仿似是陪襯。除了懷舊,也感受到對褪色中的城市沒褪色的一份愛,只要歌一直未停,歌者都承諾讓它一直動聽。 四:陳奕迅《 恐龍進化論 》 盡,做到盡、賺到盡、食到盡,像恐龍絕種前豪到盡, 盡,度到盡、掘到盡、賣到盡,像恐龍淘汰前狂到盡, 盡力做第一,盡力做巨擘,那怕明晨耗盡, 透支已經全失去平衡,再沒有比重......

一五年八月,當下音樂月報(二):重溫書展「詞情達意」講座精華(下)

(續) 新一代詞.作.談 (小克)   https://youtu.be/JA8wUEK5Y6s 書展期間小克推出了一本講填詞的書《廣東爆谷》,但他這次講座沒有藉此推銷新書內容(聽了他講座反而更想買梁栢堅的《甜詞》!),反而是說書中沒提的改編歌詞,也就是輔以插畫的無厘頭搞笑作品: 他說了很多把原曲有「愛」字的歌名改成「菜」或者「蓋」,例如《如果菜》《十分菜》《十分蓋》《菜是永恆》《菜的呼喚》等等,後來他回想這樣的惡搞從何而來,然後他想起了小時候盧海鵬在《歡樂今宵》扮的「大食羅賓」唱的《 這是菜 》,就此印入他的腦海,後來不知不覺用了出來。 更精彩的來自改編《沙龍》的《 沙蟲 》(題外話,翻唱者唱得非常好!),和原曲歌頌攝影的角度相反,寫的是人人隨手濫拍的風氣,他特意舉「但是充電用完又再有」(原詞「但是衝動用完又再有」)一句為例,說改歌詞有時改得很少但意思完全改變,效果更好笑。 《一絲不掛》之所以改編成的《 一支得啩 》(主唱:真。陳奕迅!),小克說這是「靈感跌落嚟」,尤其是寫得出一句「志明春嬌多仰慕戲中千嬅文樂」,他說是「神跡」(一句出現兩名演員和他們戲中兩個角色的名字,還要剛好押韻),這些東西只能撞彩撞出來。 有觀眾問他平時看甚麼書,似乎想從他口中套出填詞人的專用秘笈,小克馬上拿起他的新書向觀眾曉以大義:「喜歡歌詞的不能只讀歌詞集、詞評」,一定要讀別的東西(例如不同作家的小說),填詞的靈感一定來自別處。 也有觀眾問內地審查制度的問題,例如陳奕迅上一張專輯八首有六首被禁,小克只慨嘆大陸的審查尺度難以捉摸,而歌通常越ban越吸引人興趣,同時也澄清明顯諷刺大陸人的《非禮》,在大陸反而通行無阻(被對號入座者謾罵是另一件事)。到他寫《主旋律》也有多少顧慮,後來有人對他說:「你現在還有得寫,為何不寫呢?」 有心唔怕詞:歌詞寫作分享會(Tim Lui呂甜)   https://youtu.be/Nu1Tdo4CLrQ 或許有很多人直到RubberBand上台拿獎才知道他們的御用填詞人Tim Lui是女性(同時是主音「6號」的妻子),而她有個更女性化的中文名——呂甜。填詞資歷較淺的Tim發言不足30分鐘,之後便開放台下發問,而提問者很多本身有填詞。其中一人問她如何盡快聽熟一首旋律,因為有些歌的旋律較難入腦。Tim自言不像某些懂...

一五年八月,當下音樂月報(一):重溫書展「詞情達意」講座精華(上)

書展期間事務繁忙,即使知道本年度以粵語歌詞為主題並有幾場歌詞講座也無暇前往,還好貿發局把五場講座足本上載Youtube,讓未克出席者不致錯過眾講者分享。在家中上網看講座有一好處,就是當講者提到某一首歌,我們都可以馬上暫停,先搜尋歌曲一聽,以即時了解講者所言。 五場各一個半小時的演講,或許大家未必都願意花上7.5小時把它們看完,我看了,所以給大家精選每場的精華片段: 林夕•詞海任我行(林夕) https://youtu.be/h8KNGkgDfw0 夕爺的叫座力除了顯示在現場人氣外,也顯示在點擊率上,下筆時這講座已過萬點擊,而其餘四場都只有一千多。最想分享的兩段都來自答問環節: (1:10:06 ) 有觀眾問意境如何構造?林夕說,意境分三個境界: 第一是「山寨版」,以「美麗的文字」構成,熱門用字包括一些跟大自然有關的項目,例如星星、月亮、太陽、浪、風、樹葉、花、花瓣、根、土壤等等。靠這些詞語堆砌出來,可以看似有意境,但是虛有其表,毫無生命力。 第二級是不只靠文字,還要有技巧。他舉例自己試過用「水龍頭」寫寂寞的心情(經查,此為林憶蓮《我坐在這裡》——但那是國語歌詞!全句為「其實我討厭水龍頭的迴音,滴滴答答的挑撥,告訴我有多寂寞」) 第三級,真正有意境,是要有生命有感情的。他的例子是楊千嬅《再見二丁目》:「滿街腳步突然靜了,滿天柏樹突然沒有動搖」,「柏樹」不是必需的(為了合音),「滿天」則是關鍵,映出人在長街是多麼渺小。「滿街腳步突然靜了」反映一個失魂落魄的人的心境。 (1:31:56) 林夕高峰期一年寫超過200首詞,那時候他的日常生活是如何? 林夕的體會:只要你全神貫注,就可以像阿媽救仔可以忽然大力到捧得起一輛車。後來人家問她如何做到,她也說不出來。所以林夕也忘了那時是怎樣一年寫得出200首詞了。 提問者說到「有input才可以有output」,林夕那時的input從何而來?他說自己練成了周伯通的左右手互搏,例如一邊煲日劇,一邊寫《紅豆》(因為劇情出現煮紅豆的情節,呵呵,那也是國語歌!),還可以追到劇情,更可以因為劇情而哭! 三代詞人話寫詞 (鄭國江、盧國沾、向雪懷、潘源良­、黃志華) https://youtu.be/Pj7ni5G-PCs 首先你會不明白「三代詞人」從何而來,因為對一般樂迷而言,向雪懷和潘源良屬於兩代實...

一五年七月,當下音樂月報(一):《野火》一燒,變Indie巡禮

在七一遊行街站買了職工盟推出、周博賢監製的工運專輯《野火》,起初只是抱著撑工會、撑工人的心態,加上現場見到周博賢嗌咪,遂科水一百大元,本來對這種義賣産品的音樂質素沒有太大期望,一聽才知水準比預期好,角度由「拍膊頭捱義氣」的義賣變成「檢閱本土新晉indie band」的合輯,值得一提的是CD booklet之精美可比流行歌手,每首歌都有相關的工人故事,始終,工人的心聲才是這專輯的主角。 要選最突出的作品,我選MUSZE的《辛酸》(我猜推廣這專輯的也這樣想,所以這是兩首最先拍MV的作品之一)。工運歌曲一般給人的印象都是憤怒控訴,但《辛酸》卻是溫柔女聲加acoustic編曲,因為所說的是工人刻苦勞動養大下一代的辛酸。 另一首MV來自樂隊Speechless的《這世界決不割賣》,作曲人兼樂隊主音Calvert Fu就是前年簽了Paco做了一回「暑期歌手」的符家俊。當年在小巴電視疲勞轟炸、那看來傻更更的肥仔,轉眼已變成穿著「生於亂世有種責任」狠批資本主義的樂隊主音了。 金佩瑋作曲填詞的《誰說》,從0371起不知在遊行集會聽過幾多次了(但翻查資料這歌1996/7年已面世),如果有所謂「左膠唱K抗爭」的話,這應該是熱播歌之一了,但碟內由Turbulence樂隊的翻唱,換了搖滾編曲,馬上膠味全無,更是充滿力量,是碟中另一大驚喜。 迷你噪音或者已是專輯中比較有名的樂隊了,碟內的《散工歌》也已收錄於去年其專輯《死谷爛谷》,可是真正聽他們的歌是最近的事,他們的特色是相比起別的樂隊用上更多不同的樂器,《散工歌》有各種結他還有ukelele和banjo,在Youtube看其他歌,還有大提琴、手風琴、笛子甚至二胡等等,可玩的變化也較大。 最後要提的是歌詞credit出現幾次的Stanley Ho,原來就是職工盟的工會領袖何偉航。那年從碼頭工潮的新聞認識他,也想不到他也是個音樂創作人。這張專輯他包辦了《辛酸》《工會人》和《農村包圍城市》的曲詞(《農》填詞還有劉綺華),改編Pete Seeger《Solidarity Forever》的《我們的力量》他也有份填詞。 監製周博賢在這專輯沒有作品,但他更大的功勞在呈現了每一隊樂隊好的一面,所以也引起我的好奇心逐隊找尋其底細。他們大多有Facebook page、很多用Soundcloud、但沒有Youtube channel,最...

2015年上半年新歌精選x10+

第一季冷場關係,季選變成半年選,入選歌不只十首,代表在10大以外的,還有機會打入年終20大。 一:Supper Moment《 幸福之歌 》 唱著幸福之歌,眼淚有否沉沒, 無數次失望的眼神與落魄; 旋律溶掉驚慌,擁抱頃刻無悔的畫面, 愛是苦中亦能笑著滿足,感動總不遠也許下一秒盛放... (曲:Supper Moment 詞:Supper Moment 編:Supper Moment/阿Bert) 夢一場革命至蒼老,到頭來不過想擁抱頃刻無悔的畫面,但不管是《無盡》還是《幸福之歌》,都有因感動而聽得打冷震甚或唱不下去的句子。「忙着擁有,忘掉你我本都——一無所有」這一句,仿如當頭棒喝,醍醐灌頂,然後想起了這句金句:「小時候,幸福是一件簡單的事;長大了,簡單是一件幸福的事。」 二:程璧《 春分的夜 》 好美的風景,讓我回想起家鄉的感覺, 彷彿聞到春天的氣息,在這春分的夜裡; 樹的枝椏撐滿夜空,在這藍色畫布上, 成千上萬的花次第綻放... (曲:程璧 詞:程璧 編:莫西子詩/溝呂木奏) 今年發現了程璧,是關於新歌的最大驚喜。來自北京、旅居日本,喜愛詩和民謠的結合,安靜得很日本,簡約得很無印。《春分的夜》是東京春夜和朋友賞櫻泛起的感觸,由春天享受至盛夏,當我構想如何介紹這首歌,原來最好的導賞,程璧本人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了,節錄兩段在她個人網站上關於這歌的介紹: ...我的日本吉他手好朋友溝呂木奏為這首曲子編了一版好聽的古典吉他,他的指法華麗,但又有節制,讓整體變得飽滿而自然,和弦的走向也不自覺的帶上了一些島國色彩,乾淨的憂傷。就像櫻花,每一朵並不起眼,但一樹的花,一起綻放,一起凋落,都在瞬間,美而悲壯。島國的美學根基就在這裡,看著這最盛放的美麗,卻知道並不會長久,於是剩下的就是永恆不變的無常感。 ...我跟他(莫西子詩)講,這首歌,是春分,是夜,是剎那綻放的櫻花,隱約的還有一絲少女萌動的心事。既沉靜又生動...來的一把古典吉他,表現的是夜的沉靜感。有了Udu鼓的加入,夜的生動感也有了。 三:麥浚龍/莫文蔚《 瑕疵 》 差些想放棄吧,為何未放手, 差一些不要我吧,為何又再忍, 並沒什麼虧欠我吧,為何犯罪作惡都找到藉口作罷, 曾懷疑與後悔嗎... (曲:Bert 詞:黄偉文 編:Jerald) 相信對每一個喜歡唱歌的人來說,每個男生都想...

一五年六月,當下音樂月報(一):好音樂,在人間

先是看到碩果僅存的「客家山歌唱作人」,85歲的劉福嬌,再得知介紹天水圍婦女社區音樂合唱團 「靜心之聲」 的一集有朋友出鏡,令我決定把這一輯香港電台電視節目 《香港故事:音樂‧人間》 的每一集都看完,下筆時看到費明儀女士的一集,鍾氏兄弟那集剛播出。 這兩集吸引我的都是因為同一個主題,就是我們普通人都可以創作自己的音樂。劉婆婆的山歌是生活上有感而發的即興創作,沒有音樂底子的天水圍婦女在社區音樂導師廖承輝Andrew帶領下,寫出屬於她們生活、家庭、社區的歌,並帶著這些歌踏上舞台。我們不需要八級樂理音樂學位或者精通某種樂器才可以創作,也不需要像等埋發叔般等那幾個作曲填詞人寫我們的心聲,我們需要的是真實的感覺、表達的勇氣,還有一些鼓勵和指導。 另一個在《音樂‧人間》不斷出現的主題是「傳承」,除了張國雄教授從研究客家山歌研究到用自己的歌聲為尚存的山歌留下記錄,我們也看到費明儀協助香港教育學院研究民國時代中國音樂家黃自的歌曲,看到龔志成由開拓實驗音樂到主辦 「街頭音樂」 為新一代音樂人提供舞台,更看到男拔萃合唱團俗稱「大佬」的指揮,畢業後一代又一代地回到校園為新一輩同學分享經驗。少不得的還有1975年便創立《音樂一週》的樂評前輩左永然(Sam Jor),近年為雜誌 復辦網上版 、搞音樂會、開講座,都是為了推介音樂。左前輩大半生不懈推介音樂的精神,正是這一代寫樂評的人需要傳承的。 《音樂‧人間》比較少講流行音樂(第一集介紹《紅豆》《單車》《七百年後》作曲人柳重言是一個例外),也許正正是當大唱片公司和主流電子傳媒組成的流行樂壇令人覺得暮氣沉沉的時候,其實我們只要把視線稍移別處,會發現香港還有很多有趣、感動和有啟發性的音樂故事。

一五年五月,當下音樂月報(二):是時候談談新歌

雖然近來喜歡自己玩結他多過聽新歌,但其實最近是多了些新歌是推介得過的。四月起除了有月報介紹過的程璧,還有陳奕迅《無條件》、David Cheang《這世界太荒謬》和盧凱彤《天色很暗》,加上下筆前不久聽到Supper Moment的《幸福之歌》,應該到六月時會儲夠十首,列入上半年精選名單。今次想先談談陳柏宇《回眸一笑》和麥浚龍、莫文蔚合唱的《瑕疵》。 《回眸一笑》的陳柏宇,可能是成熟了點,但感覺像回到他首本名曲《斷絕來往》《你瞞我瞞》《拍一半拖》的聲音,而不再刻意求變。場景設定在曾與愛人同遊合照的湖邊,而放下令人遺憾的舊情的感覺,像是湖邊一陣清風吹來,帶來身心的舒坦。自然景色混和浪漫氣息,加上年月的沉澱,而表達出來的是平常心、自然和正面,讓人心頭一暖。 《瑕疵》的豐富是不可能聽一次就能掌握到。單單是麥浚龍和莫文蔚的二人同步對唱,你至少得一次感受兩條並行的melody line的配合,第二次專注聽Juno,第三次聽Karen。一段關係,兩個人,很多缺點,但你不肯放棄我,我不願離開你,這是奇蹟、是犯賤,還是這根本是長久維繫一段感情的必須?這首歌不會毫無瑕疵,但相信對每一個喜歡唱歌的人來說,每個男生都想找到和他對唱的莫文蔚,每個女生都想找到和她對唱的麥浚龍。可能最初兩人唱得甩甩漏漏,但隨著對歌曲的熟練和兩人默契的提升,大家會把這首歌合唱得越來越好,就和情侶間互相磨合而最終做到和諧共存。

一五年五月,當下音樂月報(一):送禮自用結他譜黃頁

我知道,這個blog太少講新歌了,所以最近當有點時間,都會嘗試檢閱一下最近有甚麼新歌值得推介,但結果一小時下來無數新歌,大多半數未到便「飛飛飛」。反而當時間是拿來自己彈結他,雖然玩的多是舊歌,但近來隨著樂理知識增長,懂彈的歌多了,趣味更大。在家中上網見到喜歡的歌有結他譜,總會急不及待拿起結他試試,一次不夠彈多次,一首彈過又一首,一玩就忘了疲倦,一小時轉眼便過,加時是司空見慣。 喜歡彈流行曲又未夠功力自己執chord者,常見動作是上網搜譜。以下一些結他譜網站,都曾經幫過我找到想彈的歌,剛派台的到七八十年代懷舊金曲也有,加起來的歌曲數量,夠你和朋友有排玩。弄這一個小小的結他譜指南,方便別人也方便自己,至少要是和朋友聚會一起興起想玩玩結他又不知唱甚麼歌好,這個post也大派用場,不用print定一大堆歌譜,也不用Google一大輪後才無功而還。 一:Polygon http://polygonguitar.blogspot.hk/ 彈結他之人必到的結他譜網站,幾乎每日都有新譜,新派台歌的譜也很快有,而那個點擊率排行榜,可能比電子傳媒排行榜更能反映一首歌的受歡迎程度。去年底曾公佈有新站 http://polygonmusic.hk/,那 自動轉key兼下載pdf功能甚為吸引,不過不知為何最近好像停止更新,暫時更新都是在舊站。 二:和弦天地: http://frankhau.sinatown.com/guitar/index.html 應該是個舊網站,看來不會有新歌update,但介面簡單,找舊歌也很好用,粵語版《心經》的chord也是在那裡找來。 三: Anthelion 的音樂部落 http://blog.xuite.net/anthelion/blog 多新歌、多國語歌的結他譜blog,但舊歌也不少,我找上這裡,都是因為找《舊朋友》和《笑看風雲》。 四:小學雞結他網 http://guitarhk.com/ 另一個大受歡迎的結他網。譜比較少,但結他教學更詳盡。 五:Day Day Guitar Chord http://daydayguitar.blogspot.hk/ 另一個多譜、持續更新、也有不少舊歌的網站。 六:Chord4.com http://chord4.com/ 簡體字網站,但介面簡潔(沒有另一個大型網站搜譜網 h...

一五年四月,當下音樂月報(二):當一切讚美的詞彙都被濫用,還能怎樣介紹程璧

在我們的世界,讚美的用語和職銜一樣持續貶值到歷史低位。所以,要介紹程璧這位旅日民謠女歌手,我知道,那些女神、文青、才女之類的稱號,一個也配不上她。一個人是很難用一個形容詞或稱號概括的,尤其是對程璧而言。所以,不如如實說一下她的故事: 程璧,北京大學外語系畢業,精通英語和日語,攻讀研究院期間曾到日本當交流生,聽到一位朋友彈的古典結他,被那聲音深深吸引,回國後便開始學古典結他和作曲,加入北大吉他社。她的原創作品《晴日共剪窗》讓她成為「北大校園十佳歌手」。2012年自資出版創作專輯,名字也是叫《晴日共剪窗》。 程璧的偶像是日本設計大師、「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一次原研哉來華演講,程璧送上了自己的唱片,後來也陸續發送了自己的設計作品,希望畢業後得到在他公司工作的機會。畢業後,她真的得到東京NDC原研哉設計研究所的聘書,而原研哉所以取錄她,不是因為她的設計,而是因為她的唱片。 在那裡工作兩年後,程璧辭去原研哉公司的工作,專注做獨立音樂人。2014年,推出了把新詩譜曲的《詩遇上歌》,收錄了包括北島、田原、谷川俊太郎等的詩作。今年初,她推出了第三張專輯《我想和你虛度時光》。 原研哉是這樣說程璧的:「程璧的音樂我工作時反復聽過無數遍,無論何時那些旋律總是縈繞腦際。即使不懂漢語的語義,透過她的聲調與音質,那些順著感覺進行的細膩的氣息處理,我感受到如今中國的年輕女性在感受著甚麼,想要追逐著甚麼而生活。」不過,程璧散發的詩意、簡約、恬靜,似乎代表的是日本印象多於中國印象,而她的音樂也像是應該出現在「無印良品」的商店和廣告裡的。當中國印象等同於《我是歌手》的搶分式嘶喊、廣場舞大媽和搶奶粉睡「宜家」,聽著程璧這內地歌手的歌,你的畫面盡是品味茶道的小茶室、一塵不染的日本小鎮街道,和花上幾個小時望著滿樹櫻花感悟人生的閒情逸致。 是時候推介一些歌, 《晴日共剪窗》 來自她小時候寫的一首短詩:「庭前花木滿,院外小徑芳,四時常相往,晴日共剪窗」,溫情中帶點佻皮地記錄了和祖母生活在山東四合小院的時光。同樣來自首張專輯的 《在你身後》 是寫給程璧初到日本認識的兩位朋友的,跟著他們身後,使她知道世界有這麼多美麗地方可以去發現。充滿美麗的風景,和純樸的感情。 《一切》 是由北島的詩譜曲,北島70年代寫成這詩是回應文革那個荒誕的年代,2014年程璧的改編成為歷盡世態、看破人間的偈語,詩中...

一五年四月,當下音樂月報(一):跟進「音樂蜂」

二月介紹完 「330ipo預建音樂未來」 ,就馬上看到林一峰公佈他同樣以眾籌(crowdfunding)形式集資做音樂的平台「音樂蜂」。創辦人除了林一峰之外,也有馮穎琪和謝國維。三月初啟動至今兩個月,可以先談談其最初反應。 隨著網絡的發展,CD的銷量下跌是不可挽回的趨勢,早年人們還寄望網上合法下載/串流的收入可以取代唱片銷售,但當筆者數年前用Moov的比例遠高於CD機就在想:每月花49元就幾乎聽到了所有想聽的歌,就算全香港有10萬用戶,每月490萬要分給全港所有歌手作曲填詞編曲人加唱片公司上下再加音樂平台本身,這條數怎樣也計不下去。加上林一峰在訪問計過另一條數,他的《一支煙的時間》2014年在Spotify播了一次收入0.0005美元,如果一首歌4-5萬成本,要聽1000萬次才可回本,證明了此路不通,音樂製作的模式已是非改不可了。 截稿時「音樂蜂」共有七個項目,頭炮林一峰「身先士卒」與十個單位合作的《Crossroads》籌得逾39萬,超額近一倍完成。尚在集資的林二汶《好歌曲...然後這樣》與黃靖《How To Disappear》也已成功達標。其他項目有 李拾壹 、 黎曉陽 、還有港大畢業生組成的街頭音樂組合 JL Music 。暫時唯一以音樂會為主體的項目,來自近年多次舉辦「山寨音樂」的Michael Tang推出的 「天台音樂祭」 ,為本地獨立樂團提供演出舞台。 如果你想出錢支持任何一個項目,它的「回禮」方式相當多元化,這也是音樂人發揮創意的部份。基本的有CD+mp3下載、音樂會門票、紀念品,較特別的有音樂工作坊,以至第三方贊助項目(例如黎曉陽有sbdwlongboardshop提供的滑板教學作為贊助方式之一),有些更有專門為你演出的「私人show」回饋大額贊助者(例如林一峰十萬 、黃靖一萬五千、黎曉陽一萬八千)。值得一提的是每個項目都有不同名稱的「純粹支持」選項,不求回報,小額資助,為對方完成理想略盡綿力,因為有這選項,使筆者可以為每個項目提供小額贊助,順道在開始時支持這一音樂平台。 根據官方網站,「音樂蜂」的商業模式是在成功集資的項目收取 15% 行政費用。截稿時林一峰、林二汶、黃靖的項目已達成目標,分別籌得約39萬、23萬和15萬,以15%計算,「音樂蜂」平台分得11萬7千左右,以一個新模式音樂平台來說,開業兩個月已有11萬多收入算是個好...

一五年三月,當下音樂月報:淺談高登音樂台

最近自己有些音樂上的計劃,詳細暫不多透露,但主要是錄歌。既不想隨便按手機錄音便WhatsApp給人那麼簡陋,也不需要像出碟般Book個錄音室錄歌,這種興趣驅使的業餘製作應該參照甚麼標準?想起了高登音樂台。 這次「淺談」真的談得非常淺,首先是因為這次不算詳細研究,只是花一兩天時間爬文,聽了些自己感興趣的;其次是今次暫時不提時事改詞,雖然那一般最為人熟悉;另外MV製作暫且不提,歌唱技巧也未及研究,只集中講音樂上的處理。 只要你流連Youtube一段日子,總會碰上一兩首難忘的高登音樂台改詞作品,就算撇除最深入民心的時事歌例如「日日去鳩嗚」,那些好像「盂蘭節氣魄更壯」「條女很清楚收兵好過嫁人」「過去十八歲沒有錢都有女朋友」「兒子生性病母會倍感痛悲」「我去馬場不需要收據不需得你允許」已足夠叫人幾乎記不起原來的歌詞;由「罪與佛」掀起的宗教熱潮如《你的名字我的法事》《原來煉丹很快樂》也叫人捧腹;足球也是高登音樂台的熱門題材,似乎巴打特別喜歡拿阿仙奴作取笑對象;其實除了惡搞,有些改詞是正經的,例如聲稱由「盧廣伸」主唱的《我的歌聲裡》(別看錯不是盧廣仲!),還有最近「半文言」改編《明年今日》的《贈璇》,差不多可以說「高登音樂」已經自成一個種類了。 高登音樂台除了改詞之外,也有很多人玩翻唱。例如有一個叫 「[好聽難聽又如何] 錄自己唱歌放上黎」 的主題,有人post翻唱也有人給評語,已經開到第七個post (也就是超過6000個留言)。再加上別的翻唱post,有些獨立一個post也有二十多頁。例如最近一題為「廣東版《她說》」的post,由聲音有點似連詩雅的「無敵小學瓏」翻唱,後面陸續有她其他翻唱歌。 這些業餘創作質素有參差是意料中事,但就算只計有基本水準的(至少收音清晰冇乜走音冇乜背景人聲不會爆咪),其量產速度也代表要玩埋一份其實沒有想像中難。以下是參照爬文所得的一些心得(資深巴絲請補充指正): 錄音:原來很多是用手機的內置咪高峰錄音。比較有要求的,有人提到「用五舊水係淘寶買左支電容咪」,也有「去買枝平平地既Condensor之後插電腦」,但一開始未想花錢買器材的,可以用手機試住先,差點忘了,其實iPhone本身,已是一件值幾千元的器材... 伴奏音樂:首先,清唱的竟然也不少;當然大部份是有伴唱音樂(MMO)的,最簡陋的是一邊電腦播純音樂一邊用手機錄人聲,錄埋電...

第一季季選延期

第一季能選得入季度十大的歌只有陳綺貞《偶然與巧合》、岑寧兒《水彩》和《含羞草》,所以決定延至第二季才公佈首半年本blog十大推介,敬請留意。

岑寧兒《Here》

岑寧兒(Yoyo)終於推出第一張大碟《Here》,值得一提的是幾乎沒有收錄之前兩張EP的作品(不計編曲大改的《Mask》),但其實不少歌都已面世多時,不過是在網絡上發放demo或現場演唱而非「正式」收入唱片而已。說實話找不到像之前《猜謎》《Moving On》那麼突出的作品,初時還覺得這次似乎要令人失望了,但還好這專輯其實有點慢熱,聽了一段時間,還是找到一些值得推介的歌。 最喜歡的是僅有的個人廣東歌 《水彩》 ,是叫人安靜下來又不會睡著的音樂,好像可以是聽著它靜坐的。聽著它,好像看到顏色在水裡化開,而你正在看得出神。有些用語如「畢生的偏愛都化開」「安於現在」,都像是靜坐時的指導句。想起關淑怡舊作《山水》,但《水彩》人聲較清脆,感覺較靜態,《山水》節奏多一點,像是看著畫家在紙上高速地即席揮毫。本來不明白「恒古水影以粉末覆蓋」「河風吹過暖色調暖可愛」,原來是因為這歌是Yoyo在印度拍攝旅遊節目時寫的,後來陳詠謙提議用「恒河」二字入詞,那就明白了。而「粉末」所指的,是印度三月holy festival撒彩色粉末的場面。 另一首較欣賞的 《含羞草》 未知是否Yoyo自己的寫照,但相信是很多內向的人的寫照。起初為了保護自己,「建起一面牆,擋住所有虛偽的風景」,最初因為這面牆而感到安心,之後為了感到更安心,建起了更多的牆,結果四面的牆都建起了,在圍牆內的自己又隱約地感到不安(可能是空氣流通的關係),發現了「想不起怎樣去敞開自己」,是一種矛盾的心態。 第一次被 《You and I》 吸引住的是這句歌詞:「We are connected by the air we breathe, we are equated by the blood we bleed」,當我們明白彼此的命運相連,互相的關懷和祝福是自然不過,尤其是霧霾橫行的天空,這一句特別深入心坎(特別是最近看了柴靜那轟動全國的《穹頂之下》)。原來這歌是杜聰創辦的「智行基金會」(關注內地愛滋病兒童組織)的主題曲,由Yoyo這把使人感到溫暖和安慰的聲音,把關懷帶到無辜遭受病苦的小孩是最適合不過了。

一五年二月,當下音樂月報(二):自己音樂自己玩!

做到專業歌手的不多,喜歡唱歌的人很多;以音樂為職業的人不多,對音樂有興趣的人很多。如何使有興趣玩音樂的人玩得更開心、更有成功感,這不止是一種正面的社會效益,也可以是一個商機。 社企 「Addoilmusic加油音樂」 看來朝著這一個方向發展,其創辦人之一Bryan楊鎮邦原來大有來頭,因為他正是古巨基的一代金曲《愛得太遲》的作曲人。而另一創辦人Kitty在訪問談到創立Addoilmusic的目的之一,是因為眼見不少基層家庭,因為金錢和環境問題放棄音樂,所以她希望創造一個空間,以一般人負擔得起的價錢享受玩音樂帶來的樂趣。 除了以低廉價錢出租音樂室(地點在葵涌區)和開辦音樂課程外,比較有特色的服務有兩個,一個是錄音和製作MV服務,沒錯錄歌拍片用一部iPhone就可以,但要是普通人可以用上專業的製作記錄自己的聲音,也算是對喜歡音樂的人的一大喜訊。在Addoilmusic Facebook有一客戶例子是同事們想以歌聲表達對老闆的感謝之情,用上Addoilmusic的指導和製作,一班門外漢製造了兩首「混音後歌聲簡直可以媲美專業歌手」的作品,MV在Annual Dinner播放,更給予老闆一大驚喜。另一個招牌項目是Speed Jam,簡而言之是透過導師指導,短時間內讓不懂樂器的人玩得到各種樂器,並且大合奏一首歌。聽落這是適合一大班人進行的企業培訓和Team building活動(很多社企如「黑暗中對話」初時的收入主要也來自企業培訓,始終大企業budget較多也肯落本做training吧),例如之前有渣打銀行義工探訪青少年中心,也是以Speed Jam和基層兒童一起互動。除了以上兩項活動之外,最新計劃還有《讓音樂夢起飛》Indie音樂CD寄售計劃,在金鐘「好好社企」寄賣獨立樂隊CD。 值得一提的是,Speed Jam的幾段介紹短片,都是在王維基的香港電視(HKTV)的《Shopping Hero》節目上播放。其實HKTV要有新節目留住支持者,拍劇成本又太高,音樂節目會不會是一個可行的方向?例如做節目介紹香港獨立樂隊,主要在各band房拍攝,成本應該不高,也應該會吸引到一班會看HKTV的觀眾,也是為推廣本土文化出一分力。 參考資料: Addoilmusic加油音樂: http://www.addoilmusic.com/ PMM Media訪問:戀上速成之樂...

一五年二月,當下音樂月報(一):自己樂壇自己起?

唱片業不景、樂迷聽歌習慣改變、不願買CD這些說法已經講了十幾年,最低限度已證明了音樂工業現有的運作模式是行不通的。那麼,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新模式? 「 330ipo預建音樂未來 」是嘗試新模式的香港先行者,有點似香港音樂版的Kickstarter,以「先認購、後製作、發行」的模式運作,在網上發佈計劃,以「預購」的方式籌集資金。認購金額通常有幾個選擇,籌集到指定數目的資金就可以進行。特別的是,有份認購者更可以分享將來的版權收入,以最近成功集資超過八萬一千元的《恢復粵語敬拜系列(一) – 合一的呼求》為例,版權分成由0.015%至0.3%,現時是以「酷幣」(一種網上貨幣)的形式發放,可作網上購物之用。但除了330ipo網站本身之外,有哪些網站以酷幣交易,筆者作一簡單搜索似乎還找不到明確答案。 「330ipo預建音樂未來」的創辦人包括前CASH總經理程沛威Leslie、曾經是Beyond御用填詞人之一的劉卓輝、和有風險投資經驗的傅淼,音樂人和投資人兼備。說到330,筆者第一時間想起的是紅白藍「身心靈」以至又一山人,但原來在這裡330是指3分30秒,代表流行音樂一首歌的平均長度。 在網站所見,現時認購項目還是以有些名氣的歌手音樂人為主,除了首個項目的糖兄妹、若琪和3Think之外,其餘項目包括張崇基、張崇德、鮑比達、葉麗儀、陳潔麗、劉以達等等。好奇的是不少宣傳片是關於潘源良的《Me?We!》合輯10周年紀念版(2004年那張合輯有尚未出道的官恩娜!),但在認購項目已見不到了,原因不明。在幾個已成名artist的項目之後,最近集資的項目是包括「神奇膠」在內的10隊獨立樂隊合作的樂性循環330 Live Gigs & CD(三場音樂會,10首現場作品合輯),第一場已於上周日(22/2)演出。 這種先認購後製作的模式既可減低財務風險,長遠來說更能提高音樂製作在資金上的透明度,讓人們更清楚「音樂的價值」,是值得發展的模式。但就330ipo的宣傳來說,還是有一些意見,網站介紹說這是「復興音樂產業的革命」,是否有點誇張?看他們的Facebook,「革命」一詞經常出現。無可置疑他們有新運作模式,但自稱為「革命」,是否野心太大、自視過高?看時間的證明了。 參考資料: 330ipo預建音樂未來 http://www.330ipo.com/ 媒體訪問 http:...

一五年一月,當下音樂月報(二):Boyz' Reborn(前名Big Boyz Club)懶人包

不得不佩服黃耀明,《撐起雨傘》獲得叱咤我最喜愛的歌曲,他特意邀請初中生組合Big Boyz Club(今年起改名為Boyz' Reborn)上台一起接受榮譽,更請他們領唱,可謂提攜後進愛惜新一代之最佳示範。 Big Boyz Club這名字本人要到雨傘運動期間他們一曲《催淚彈》才認識(多得《外交政策》網站 《Umbrella Movement Playlist》 一文提及Big Boyz Club所致),但這隊多數人在2014才認識的組合,其實在2011年已經成立,並且一直有做原創歌曲放上Youtube。 他們的故事也許是網絡時代樂壇新秩序的反映,當我們以傳統思維猜想這組合何時會加入樂壇競逐新人獎的時候,原來他們已在2012和2013分別推出過專輯《我們的男孩之歌》和《男孩革命》。那究竟怎樣為之「加入樂壇」?或者,樂壇其實在哪?他們作為一個case study,有助我們了解今時今日的「樂壇」究竟是甚麼一回事。經過一輪網上資料搜集後,以下是一些關於他們的資訊: 成立日期及經過: Big Boyz Club於2011年組成,9位成員當時仍然是五年級的小學生,本身來自香港小童群益會馬鞍山東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由義工小組演變成歌唱小組,主腦人物是該中心的社工Eddie Sir(何振賢)。 原創歌曲: 第一首發佈的歌曲為 《男孩之歌》 , 於2011年3月18日上網,之後陸陸續續推出超過30首作品,初時作品多由Eddie Sir創作,但隨著成員漸漸長大,開始有成員自己的創作。他們更會演奏樂器(彈結他打鼓等等),甚至參與編曲。 歌曲類型: 除了表達對社會問題的看法(例如 《催淚彈》 ),主要是學生切身面對的問題,包括家庭、包括學業、包括成長、甚至包括愛情(例如 《這算是愛嗎》 ),基本上就是表達小男孩的心聲。很多歌有rap部份是另一個特色。 演出: 2012年4月舉辦第一個售票音樂會,已有超過500觀眾;之後在2013和2014年先後在大學會堂(浸會大學)和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舉行大型音樂會,其他大小表演不計其數,最多人看過的,應該是今年1月1日上叱咤頒獎台了。 演變: 2015年1月1日改名Boyz' Reborn,根據官方Facebook專頁,其意思是「有人說"This city is dying" (這城市...

一五年一月,當下音樂月報(一):你是歌手,但我不是觀眾

最近幾年覺得自己和樂壇有點脫節,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幾乎從來不看歌唱比賽形式的節目,無論台灣、香港或中國大陸亦然。沒有看過完整一集不在話下,有時甚至連看到廣告都嫌煩。 首先,我認為音樂是不需要分勝負的,音樂不同運動,足球以入球多少定勝負、賽馬以誰先到終點決高低,拳擊以誰擊倒對方(或打中對方幾多次)論成敗,規則明確;但如非水平差太遠,誰唱得比誰好有太多主觀因素,歌手採用的風格、聽者本身的口味和偏好,都有很大影響,強要定出輸贏,就難免換來是非。 另外,只要有比賽成份,參賽者自必要想辦法取悅評判,如是者,必定會傾向挑選有難度、能展示自己歌藝的作品,而為人垢病的「鳩叫」現象也無可厚非了。但,難唱的歌不代表好聽不在話下,更重要的是,動機為勝出比賽的唱法,與為了感動聽眾或表達自己的唱法總是有分別的;另一方面,從聽者的角度,一邊聽一邊盤算誰該高分,不免多少防礙了享受和欣賞音樂的體驗。這難題我每一季每一年都感同身受,因為要挑選季度或年度十大,總要從邊緣分子間反覆比對哪首該入選哪首該落選,那些時候聽歌,其實也不太享受。 人們或者可以把這些歌唱比賽節目看成一個show,可以不理節目內的輸贏,純粹聽歌就好了。我也嘗試用這個態度檢視上載到互聯網的相關節目,結果大概是:台灣的,我喜歡的歌沒有人選,人們選的歌我多數沒有興趣,真的碰巧選到我喜歡的歌,又覺得唱得比原唱差一截;香港的還是算了,最近我才知道《超級巨聲》原來還在做,隨便選幾條來看,結果幾乎無一例外一開聲已想把唱的人叮走,更不要說評判間歇性那些「香港樂壇有救了」的假大空了;內地的,就拿最近一季《我是歌手》來說,其實如果沒有觀眾的話,這是一個很好的音樂節目,歌手用心落力演繹之餘,樂隊的認真和不惜工本更是令人讚賞;但你卻得領教四大法寶:(1)開始時觀眾閉目陶醉;(2)唱到一半Close Up對手神色凝重;(3)尾段有觀眾熱淚盈眶;(4)高潮位觀眾「反應彈」式歡呼,或者可以說《我是歌手》也是沒有觀眾,因為都是臨時演員。不看片,齋聽歌好嗎?一來這就看不到樂隊了,二來當我聽陳潔儀那好評如潮的 《心動》 ,本來第一句開始已想學觀眾一般閉目陶醉,怎知唱到四句不知哪裡冒出一句「真好」,好你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