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2024 起發佈的文章

當下音樂・二十年・二四總結

圖片
  一個音樂博客,就這樣寫到第20年了。有幾多讀者是開blog早期已經開始閱讀,有幾多是中期加入,又有幾多是搜尋器搜到路過的呢? 今年開始時還有點擔心會不會碰上一年好歌失收以致第20週年的歌單不夠理想(始終樂壇幾年前復興一排又慢慢變得淡靜),但意想不到的是,一年過去埋單計數,20大出現的名單,差不多這些年來我最喜歡的歌手都在。 開blog頭幾年品題得最多也推介得最多的,就是剛好是出道頭幾年創作力最旺盛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方大同和王菀之,沒想到在寫blog的第20年,他們都有新歌並且包辦今年的前三名。方大同久休復出作品《才二十三》,唱的是時間不等人的感慨,聽著方大同因病變老了很多的聲音,正好回想起初聽他歌的年頭跟現在是這麼的遙遠(更巧是,開這個blog的時候,本人剛好是23歲),聽者就好像跟方大同在一起,於室內望著外面庭園的落葉飛花,聽他在火爐邊暢談這些年來的人生感悟。天氣是冷的但室內感到溫暖,你擔心他的身體狀況但也為他回來見面深感慶幸。第20年的年選有這首歌作為第一實在是個幸運。方大同專輯《夢想家The Dreamer》的另一首歌《回留》從方大同聲線的脆弱聽到一個失去愛人多年留下回憶的愛情故事,這故事像是從年過古稀的老翁在鋼琴前自彈自唱說出來的,想起去年Elton John在Glastonbury的最後演出。王菀之《飯戲攻心2》主題曲《我們曾經白頭到老》,淡淡然地說著一個終究不能長相廝守但帶著感恩卻無奈的愛情故事,又回到那個全盛時期的王菀之,就算是side cut如《滿天星》也叫人津津樂道勾起情緒,結果夾在兩首方大同之間排第二。 方大同今年專輯出現多兩首20大,《誰知愛是甚麼》比較像他以前的情歌,而顯得更簡單與溫情,像是爺爺給小娃娃唱個搖籃曲;《江湖中人》是方大同以前沒有的風格,越聽越覺得好玩,古裝武俠片變成搞笑片,跟不到說唱也一定要跟著叫一聲「好有型呀」。 SENZA A Cappella今年梅開二度,排第四的《盛夏之後》讓2019年後人生軌跡完全改變的我們充滿聯想與感觸,這歌隨專輯推出時曝光但當時資訊和討論甚少,隔幾個月後推出演唱會片段剪輯的MV,原來也是向成員Dennis道別的歌,可幸的是他們很快找到新成員Jax Chow重新出發。年初與29隊A Cappella合唱團共200多協作的《一小節人生》排第16,直到第二段起各合唱團加入變成人氣鼎沸兼生命力旺盛...

當下Cover第一季40首翻唱歌曲經已全部播映完畢

圖片
( 承上回 ) 實在值得「俾D掌聲自己」,一開始也沒有甚麼信心可以連續20週一週兩曲發佈40首翻唱歌,但最後還能順利完成(質素有不少改進空間但至少是過得到自己),作為「當下音樂」20週年的一個重點項目,也是完成了一個想做很多年的嘗試。 做這個系列跟很久以前寫的「x10系列」一樣,在過程中都有很多新發現。x10是發現以前未認識的舊歌,今次也有,更多的是重新發現一些曾經喜歡但很久沒有聽的歌,之後是找chord,找適合自己的key,在結他技術有限下編排好聽的彈法,再到錄音,除了對歌曲本身更熟悉了,也是進一步認識自己的聲音。錄了音也有個好處,以前有想彈的歌玩了一會隔一段時間再玩,望著chord譜也忘了細節是如何安排的,現在至少可以聽以前的錄音,作為自己的備忘。 由於沒有怎樣推廣宣傳加上唱的都是偏門作品,點擊率也不追求甚麼了,有趣的是最高點擊的幾首都是有點意想不到,截至下筆前,點擊數目前四的是《人類的錯》《原來如此》《九月中的陌生人》和《不言自明》,跨越不同年代,有大路少少的也有十分偏門的,實在找不出甚麼pattern解釋這結果了。 趕進度式完成一個project,是時候稍事休息,之後再想有沒有其他的東西想錄吧。這40首歌已集合成 一張playlist ,而下半場的20首作品如下: 021 我生 (原唱:古巨基) 022  黃昏都市人 (原唱:草蜢) 023 返鄉下耕田啦你 (原唱:林海峰) 024 得失錯對 (原唱:彭羚) 025 不言自明 (原唱:張蔓姿) 026 飛鷹 (原唱:鄭少秋) 027 你瞞我瞞 (原唱:陳柏宇) 028 青春豆 (原唱:徐小明) 029 雨過天陰 (原唱:謝安琪) 030 仍是舊句子 (原唱:王菲) 031 每天每天 (原唱:方大同) 032 一揮衣袖 (原唱:鄧麗君) 033 101727 (原唱:at17) 034 俯身 (原唱:Anodize) 035 拼命無恙 (原唱:林家謙) 036 你是我的春夏秋冬 (原唱:張學友) 037 原來如此 (原唱:王菀之) 038 夕陽告訴我 (原唱:張德蘭) 039 告一段落 (原唱:周國賢) 040 活著 (原唱:余力機構)

當下音樂2024第四季新歌總評

圖片
第二十年的年終總結和20大評選,一星期後揭曉。 偶像派當道再現 叱咤頒獎禮仍舊行禮如儀地投票,但「我最喜愛」獎項的名單顯得越來越沒趣了。MIRROR成員壟斷前幾名不在話下,我最喜愛的男歌手每年五強坐三望四,我最喜愛的歌曲10強幾乎全部男歌手包辦,這些名單都令本Blog主想到內子開玩笑的口頭禪「人生充滿絕望」(好在最歌五強有《普渡眾生》和《黑玻璃》,輪到「人生充滿希望」吧?)。制度上沒有甚麼好怪責的,始終投票獎項得票最高的,fans也真的具較強動員力組織投票,需要現場投票的又真的課金買/換票入場,以致姜濤去年憑外間不算紅的《濤》都能以壓倒性優勢勝出。只是望著MIRROR成員繼續霸佔前列,其餘的主要是靠人氣和流量多過實力的(例如周殷廷、洪嘉豪、COLLAR還有Lolly Talk),感覺又回到八九十年代偶像派當道的日子(也就是針對樂壇現象的作品如《叱吒勁歌金曲》《木偶把戲》《醒你》連環出現之時),也想起四大天王當道時一個說法,十首金曲每個天王兩首,第九首是王菲的,最後是全香港所有歌手爭一首金曲的場面。幸好這局面其實沒有維持很久。 第四季這裡真正的rematch來自… 在叱咤,我最喜愛獎項近乎年年rematch,除了男歌手五強連續四年有四人重複(張敬軒+MIRROR三子),歌曲十強是男歌手十強其中九人rematch(去年也是十強男歌手八人在歌曲再戰),但這裡的rematch是方大同vs林家謙繼第三季包辦前三之後,第四季再包辦前五之四。 香港史上最賣座港產片《破.地獄》有兩代笑匠許冠文和黃子華合演關於喃嘸師和生死教育的嚴肅戲,也有樂壇喃嘸師林家謙包辦唱作的《普渡眾生》作主題曲。在倫敦的電影院觀賞(市中心平日晚上,差不多滿座,也有些洋人來看),也如傳說中的大部份觀眾都等到《普渡眾生》在片尾播到最後一粒音才離場。也實在沒有比林家謙更適合為這電影做主題曲了,除了唱法淡淡然地帶著聽眾情緒起落到回歸平靜,旋律的巧思讓我們徘徊於憂愁與悲哀之間,就好像重臨MV中黃子華把紙紥品丟進火堆的情景,轉來轉去的key也帶著我們上上落落,到了最尾的處理(不論是旋律的結尾還是一分多鐘的outro)既讓人有走向一絲光明的感覺,也讓人從哀傷中釋懷。這歌除了讓林家謙繼《一人之境》後相隔四年再次打入叱咤「我最喜愛的歌曲」五強,更令人期待的是來年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由於傳統上獲提名者都會在頒獎禮...

方大同《夢想家The Dreamer》:歲月的痕跡

圖片
開blog的頭幾年也是方大同出道頭幾年,幾張奠定他在華語樂壇地位的專輯由《 愛愛愛 》到《 未來 》到《 橙月 》當時也撰文推介,但其實寫出來還是不甚滿意,始終評論中文歌說歌詞總是最容易但歌詞從來不是方大同的歌的重點和特色。之後他出了幾張風格稍有不同的專輯,也贏得了台灣金曲獎歌王寶座,然後便越趨低調了。時至今日方大同基本上成為了另一位「隱世歌神」,關於他最熱門的話題總是「他去哪了?」而長期也沒有確切答案。終於到今年他無預警宣佈推出全新專輯,也順道交代了近幾年的去向,例如大病康復中和父親離世,當然也包括為轉行務農的傳言闢謠了。 聽著他回歸的首支單曲《才二十三》,首先是感慨他的聲音怎麼老了這麼多,其實老了的不只是方大同,也包括作為聽眾的我們。他再也不是那個年青有為鋒芒畢露的音樂才子情歌王子了,現在唱的都是經歷過後的人生感悟,而我們也過了情情塔塔的年代,老、病、死比起浪漫戀愛都成了我們更貼身的話題;他再也不需要用大堆頭大製作展現企圖心競逐金曲歌王了,返樸歸真除了是身體狀況的侷限,也回到了一開始最純粹最感動人的風格。作品普遍在編曲上簡單了很多,但反而讓故事說得更直接。 所以《才二十三》聽了令人感動的地方是,在那比較簡單而內歛並節制的配器(主要是結他跟弦樂)之下,多了一些空間讓聽眾細味,就好像經歷不少滄桑身心疲憊的中年人對多年不見的朋友訴說這些年來的領悟和遺憾。「歲月眨眼就過了,瞬間就那樣默默的,上一次看,才二十三,現在的日子沒有那麼簡單」,淡淡然的,道出歲月流逝,生活艱難,看的是甚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很多年已過去了;「樹葉又要撒落了,花兒就快要復活了」,像是說故事時望著庭園外的境況,從植物的生命循環想到人生免不了的結局;「回想以前,沒那麼累」,呼應了病患的心聲;「現在的白髮和皺紋匹配,也是一種美」,是歷練帶來的痕跡,也是對年老的自我安慰。 專輯中第二首最喜愛的是《回留》,歌名取自早年方大同在台灣宣傳經常流連的茶館,填詞的崔惟楷以此引申為「留下回憶」的主題(這也是這專輯中唯一一首不是方大同親自填詞的作品),說的是與情人分開後多年帶著遺憾也留著回憶的故事,也回歸到方大同全盛時期情歌的感覺。全首歌都是純鋼琴伴奏,歌曲進行很有Elton John在鋼琴前自彈自唱的畫面,不是在方大同這個年紀四十出頭的Elton John,而是現今年近80的Elton John,每敲一下鍵琴都敲出...

英倫聽歌雜談(十五):來一點Afrobeats(同場加映侵侵!)

圖片
  去年的聖誕期間聽BBC數榜節目不只一次聽到一首歌,中間不斷重複「lo lo lo lo lo」「wo wo wo wo wo」,有點騎呢但相當洗腦,連內子也忍不住笑了,原來這歌叫做《Calm Down》,是一名為Rema的尼日利亞男歌手的作品(這歌另有一個版本是和Selena Gomez合唱),其實在2022年已推出,但在 2023 Official Charts的總結仍然榜上有名 ,可能是和Selena Gomez的合唱令這歌更上一層樓吧(根據Spotify,合唱版本播放了15億3千萬次,Rema自己的版本則有6億2千萬次),也因為這首歌第一次認識Afrobeats一詞,也對這音樂類型產生興趣。 未講Afrobeats先岔開一筆,《Calm Down》原版固然洗腦又精彩,但更不得不看的是一個以Donald Trump聲音和畫面剪接而成的cover版本,不知為何在原作者 Maestro Ziikos的YouTube頻道 已經找不到,網上只有其他人的backup(大家自行搜索Donald Trump Calm Down),想像Donald Trump七情上面演講加上「wo wo wo wo wo」同時「放嘴炮」式演繹,爆笑程度實在非Trump集會常跳的YMCA可媲美。Maestro Ziikos也做了很多用Donald Trump翻唱大熱流行曲的影片,還開了課程教大家如何做這種影片! 另一樣有趣的是,初聽《Calm Down》還以為主唱的是四十多歲的中年男人,但原來Rema只有24歲(2000年出生),就等如外國人不懂估計華人的年齡,我們從聲音或樣貎估計其他族裔的人的年齡也容易出現很大誤差。 今時今日的Afrobeats一般泛指來自非洲的流行音樂,來源可追溯至六十年代尼日利亞的Afrobeat運動(是的,就是少了一個s),最重要的推手是移居美國後回流尼日利亞的音樂人Fela Kuti,特色是除了非洲傳統上著重節奏令人聞歌起舞的音樂風格之外,也多有那個時代反貪腐和反殖民主義的訊息。時至今日廣義的Afrobeats已經包括非洲其他國家(例如迦納和肯雅等),也很多融合其他音樂風格的fusion作品。有一說法是把這音樂發揚光大的就是倫敦。BBC其中一段 介紹Afrobeats的影片 訪問一名在倫敦的Afrobeats音樂會搞手Smade。他是從2007年一開...

英倫聽歌雜談(十四):亞裔歌手在歐美

圖片
近日讀到《時代雜誌》(Time)最近的特刊《Time 100 Next》,介紹100位在各界別的新星(也不一定是青年,46歲的英國財政大臣李韻晴Rachel Reeves也在其中),引起我興趣的是其中兩位歌手Beabadoobee和Laufey,原來兩人除了年齡相若(分別在2000和1999年出生,也算是Gen Z一代),還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都有亞裔血統。 Beabadoobee是菲律賓人,小時候跟隨父母移居英國,第一次看她是在電視看Radio 1 Big Weekend,首先是亞洲人面孔先引起我有認識更多的興趣;第二是她的聲音真的好聽;第三是作為音樂品迷比較傳統(或老土)的本blog主,覺得她的歌比起印象中現代歐美主流音樂沒有那麼嘈吵而更著重旋律,感覺像是20年前的青春偶像。 就好像聽了一堆流行榜上或音樂節上充斥著性、憤怒和粗口的西方流行曲不禁慨嘆「可唔可以出D正常D嘅歌」,Beabadoobee就是那些比較「正常」的流行曲了。今年她的專輯《This is How Tomorrow Moves》,裡面的《Girl Song》《Coming Home》《Ever Seen》和《Beaches》都是我的心頭好。 說到菲律賓,最近才知原來天皇巨星Bruno Mars和新世代天后Olivia Rodrigo都有菲律賓血統。Bruno Mars最近的新聞當然是和Blackpink的ROSÉ合唱的新歌《APT》,在剛過去一週的英國Official Charts單曲榜高踞第二,歌的確夠洗腦,我覺得本質上和內地花兒樂隊名作《嘻唰唰》沒有兩樣,甚至《嘻唰唰》在旋律還更搶耳一些!而Olivia Rodrigo近來最有趣的新聞是其IG無辜被皇家馬德里/巴西球員雲尼素斯(Vinicius Jr,中國大陸譯「維尼修斯」!)的支持者「出征」,事緣是Vini在呼聲甚高下失落全季世界最佳足球員的「金球獎」,而得獎者是曼城/西班牙中場洛迪靴南迪斯(Rodri),由於他沒有社交媒體所以Vini粉絲轉而向所有名字有Rodri的名人出征(至於是腦殘還是假膠就不得而知了。利申:今屆金球獎我支持洛迪),繼而令Olivia Rodrigo躺著也中槍。 Laufey是更為傳奇的存在,她結合爵士、流行和古典音樂的作品讓她被譽為「Gen Z版Norah Jones」,更被誇獎為以一人之力復興爵士樂的藝人(原來在西方...

當下Cover上半場小結

圖片
原定下半年進行的「當下Cover」計劃不經不覺就唱到20首歌完成上半場了。到現時為止仍能夠按照計劃每週發佈兩首歌,也值得給自己一點掌聲了。 再一次證實了「做就對了」這個真理,肯踏出第一步總比一直留在構想階段強。雖則如此,定義你的MVP(Minimal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產品),也就是上載第一條質素至少自己覺得過得去的影片,還是得經過不少學習和取捨(那三則Beta版短影片實在是很好的學習體驗)。最大的關鍵是來自一次隨意YouTube搜尋,發現用Canva做歌詞影片原來相當簡單,也因此省去錄影方面的考慮。純文字影片當然太沒趣,最簡單的做法是配一張圖在旁邊,也因為這樣我的AI製圖技術大有進步,主要是用Microsoft Image Creator,搭配Dzine (前名Stylar)和Leonardo.ai。其實還未有耐性鑽研寫出一長串更精準的prompts,但至少學會應用不同藝術風格做圖,這篇 Microsoft的blog文 是推薦閱讀。除此之外有時也用stock photo和自己影的相片,雖然除了歌詞之外沒有甚麼會動的東西,至少也不致太沉悶。 就是只專注錄音,對我這新手也有很多東西要處理。首先是無論彈結他還是唱歌也業餘,自彈自唱更是挑戰,所以有些難彈又想唱的直接用GarageBand配chord做個簡單伴奏算了。錄音儘量做到一take過,只要沒有大出錯就收貨了,但有時也會分兩段錄再剪接(主要是懶),後製基本是去頭去尾調正音量而已,有時間的話應該要研究去除背景雜音(以前PC用Audacity會做,改用Mac未研究GarageBand相應功能)和autotune(有些自己聽也覺音不太準,學會用autotue的話還可以知道自己實際音準如何呢)。 選歌方面,基本上這次40首歌不會有歌手重複,如果「當下Cover」有下季的話再算,不過我還真的有點想來一次「關正傑20連擊」呢。有個特別之處是直到現時幾乎沒有一首歌是唱原key,其實很多時候是選了一些原key我唱不到(或唱得不舒服)的歌,然後轉到自己唱到的key,這個探索過程也是有趣的尋找自己聲音的體驗。這個歌單也不是一早編定的,有些是一直想唱(例如《九月中的陌生人》和《廣西山區寄來的一封信》),也有些是選了人但未定歌到後來才確定(例如黃耀明和Swing),更有些是近期才聽到試試找chord發現幾好唱然後很...

當下音樂2024第三季新歌總評

圖片
本季總結十大的形勢很簡單,基本上可以用「721」三個數字來代表。詳情如下: 7 - 四至十名清一色女歌手 在還是體育盛事季節又沒有太花時間發掘新歌的七至八月,其中一個爽快的體驗是連播四首女歌手的快歌:陳慧琳和老拍檔雷頌德合作懷舊節拍的《一念天堂,二人結界》、方皓玟形同向COLLAR示範她們應有潛能的舞曲《我唔理啦》、容祖兒略帶暗黑的末日狂歡《One Last Time》,和泳兒夥拍Pandora充滿城市road trip快感的《Ride It Out》,美中不足的是另一天后鄭秀文推出了久違的新專輯兼開了演唱會,但沒有帶來相應的快歌加入戰團,主打反而是電影《填詞L》導演黃綺琳填詞的《盲盒》,Dear Jane Howie作的曲是很熟悉的《不許你注定一人》式的套路,但落到鄭秀文的演繹卻混和了強烈的個人風格。 《One Last Time》還想多說兩句,坊間有批評陳詠謙的詞「唔知寫乜」但我覺得問題不大,反而不斷的「boi boi 全部炸毁」我不明白為何Joey和唱片公司會收貨,須知容祖兒之前已試過《隆重登場》前名《炸機女皇》因為不巧撞正美國911恐襲而改名,而在地緣政治局勢如此緊張的今日反而不怕再一次「崩口人忌崩口碗」,果不其然「全部炸毁」發生了,但那是黎巴嫩真主黨的傳呼機(堪稱「call機大爆炸,全黨死清光」)。 天后前輩紛紛出歌的同時我們還有前輩中的前輩「阿姐」汪明荃也帶來演唱會主題曲《Make My Day》,更大的驚喜當然來自林家謙黃偉文曲詞班底(想起了周啟生前輩無事生非叫林家謙「廢青」一事,周啟生正是阿姐近年經典《明成皇后》作曲者,會不會搲寫演唱會歌不成發現被後輩小伙子截糊而深深不忿呢)。節奏輕快而難度不高,既適合阿姐也適合大合唱。引申出的疑問是,是汪阿姐唱Wyman的歌夠潮,還是Wyman開始老化到寫歌給汪阿姐也無違和感? 本季的話題仍然有郭富城《EXIT》「熱潮」未減兼成為五台冠軍歌,而在完成這「偉業」之前不久,由於出現同一週港台冠軍區瑞強《我是DJ》新城冠軍葉麗儀《感恩》,那種年代的穿越性也帶來不少社交媒體(主要是Threads)再一次「樂壇已死」的討論。這個討論我沒興趣(也快要刪Threads了),反而好奇聽聽那兩首冠軍歌如何,區瑞強的支持不了一分鐘,但葉麗儀《感恩》,聲音依舊清脆響亮,功力不減當年,以一個77歲的前輩來說,保持這個水準實在是令...

英倫聽歌雜談(十三):暑期雜談一次過

圖片
今年夏天由於體育盛事太吸引的關係,基本上完全分散了我對音樂的注意力,再加上做「當下Cover」分薄了寫文的時間,所以到了九月中秋將至倫敦氣溫曾跌至5度連古典音樂節BBC Proms也完了才一次過談談這個夏天聽了的東西… 為港爭光的又何止… 在江旻憓克服落後1:7劣勢贏得奧運劍擊金牌那晚,我開了那罐印上英格蘭代表隊三獅徽號的歐洲國家盃版啤酒(Football沒有come home所以存貨還在),當時還是各地香港人普天同慶,還對某些KOL拿她和香港高官建制的關係大造文章感到不以為然(例如黃世澤由江旻憓打入四強開始追擊她,直到她加入馬會,一共出了七條影片!)。當然直到更多新聞曝光(例如菁英會身份和人民大學的論文),相信大家都形成(或調整)了對江旻憓這人的評價了。只想說,在鏡頭前斯斯文文又傻更更的體育+素食女神,和開口閉口黑暴小黃人反中亂港顏色革命這些字眼這兩件事連在一起,我到今天還是不能想像。 港人揚威世界的故事當然不止運動員如江旻憓張家朗何詩蓓,今年英國大型夏季古典音樂節BBC Proms,重要性僅次於壓軸(Last Night of the Proms)的開幕演出(First Night of the Proms),擔任指揮的是來自香港的女指揮家Elim Chan陳以琳!得知這消息後本來set定reminder開售日上網購票,結果因為後來當日另有行程打消購票念頭,最後也在BBC iPlayer看全場重溫。 對古典音樂認識甚淺的我也趁機了解一下陳以琳的來頭,首先是她之前在2019和2023已經在Proms表演過,但成為First Night的指揮是第一次,也當然是第一位香港人有此成就(我猜能夠在英國最大型的古典音樂節擔任如此重要場次的指揮,應該奠定了世界級指揮家的地位吧)。而根據 衛報The Guardian的訪問 ,她指揮的啟蒙是八歲時看香港小交響樂團演出,看到同是女性的指揮家葉詠詩令她留下深刻印象;另外她跟荷蘭籍丈夫定居在阿姆斯特丹,父母也在近年從香港移居倫敦,報導說原因正是政治環境的惡化,你懂的。 華人出現在Proms也不是新鮮事,名人如馬友友王羽佳不在話下,連今年第二場以Disco音樂為主題的表演,其中一名負責重新編曲以交響樂演奏Disco經典的音樂人是樂團裡名為Callum Au的長號(trombone)樂手。Google一下才知他是在英國出生的華人...

AI填詞能(一):GPT能辨認粵語九聲嗎?

圖片
開始 前文提到的project ,研究AI可以怎樣幫助寫廣東歌詞。第一件事是測試它能否辨認粵語九聲。我先給它一句歌詞,讓它分辨每一個字是甚麼聲調。文章裡會使用ChatGPT和Microsoft Copilot的免費版,兩者都是基於OpenAI的GPT大語言模型(LLM, Large Language Model)。而我們先用近來全城熱播的話題作品——郭富城《EXIT》(小美填詞)——來試驗: 很準確哦!更驚喜的是「上」字它能答出是第五聲(「上車」的「上」)而不是第六聲「尚」音。那我開始給它一些挑戰,直接叫它填詞: 結果當然是「邊間教會」了,改一下提詞並提供一些例子(純粹合音而基本上沒有意思),看它懂不懂其規律: 證明此路不通。好了,還是不應要求它太多。 如果叫它逐個字提供幾個同聲調的字,GPT又能否做到?為了方便操作也避免AI說太多廢話,我叫它以資料表格方式展示,經過簡單的試驗它能夠給我這個表格: 我再嘗試叫它加一欄包括,每一個字同聲調的幾個字。如果這一點做到的話,至少可以讓它提供一整句合音的句子,即使是毫無意義的字串,說不定其中一兩個字可以令人產生新的意念: 第一次的效果算不錯,是第五聲的兩個字「上」和「舞」不對,略為要求它修正一兩次後,結果開始令人滿意了: 它提供的字已經可以砌出一些全句合音的句子了(當然串起來毫無意義),例如「快馬笑斷唱灰深」,或者「唱我照近快開新」,就這樣的話實際用途還是有限,但作為腦閉塞時brainstorm也許有點用處。 以上只是AI填詞實驗的剛剛開始,短短幾個測試已經開始為之後的研究提供一些方向,之後的進展,就留待下回分解。

當下音樂2024第二季新歌總評

圖片
由於沒有時差的關係,這陣子都在沉迷歐洲國家盃,遲了一點出文。 雙謝齊發威,謝四拉闊不是夢? Kiri T《至少做一件離譜的事》推出不久便基本奠定了2024年的代表金曲一席位(紅到台灣的魏如萱翻唱再和Kiri T本人合唱然後彭羚也在IG留言讚好!),黃偉文植入金句式的歌詞以情歌為包裝但讓各人對號入座有自己的聯想和解讀,「離譜的事」除了可以說是明知是壞情人仍勇於投入,也可以說是不顧後果堅持下去的使命。可能大家都覺得這位神童(作曲《兩面》給容祖兒時只有14歲)兼學院派(美國Berklee音樂學院畢業)實力唱作人一直都值得大力追捧但需要一個時機,結果這首音樂上並不像Kiri T的一貫風格的流行ballad就成為「緣份到了」(乘勝追擊的《有些話要用英文說》則比較似一向的她),讓大家有默契地把Kiri T推到更高的位置。 Kiri T一曲成名也是繼年初謝雅兒《填詞魂》後今年第二位謝姓女歌手出道多時取得突破(Kiri T原名謝曉盈),可謂「雙謝」同年發威,如果最近人氣口碑皆踏入上升軌的雷同二友(謝芊彤、謝芊蕾)在下半年又有代表作跑出,就成了「四謝」(還是謝四?)這值得考慮的拉闊音樂(或其他拼盤live show)夢幻陣容了。其實雷同二友最近推出專輯《自游生物》,林家謙作曲的《靈魂有路》也是個人心水,二人溫柔的和唱似是化身天使向別人道別,不論對方的下一站是天國還是異國(「是時候告別這傷城」,怎麼個告別法也可以有自己的詮釋),這種聲線都讓人撫慰和安心。 黃偉文情歌三連擊 黃偉文給Kiri T寫了一首食糊歌之外,同期也有兩首令人懷念K歌年代的情歌,容祖兒《九秒九》是《緊急聯絡人》姊妹篇(作曲同樣有Gareth T.),容祖兒以女方角度時刻準備舊情人一天有何冬瓜豆腐把自己列為緊急聯絡人該如何秒速到達現場,以一鏡到底拍攝MV也好配合這歌一氣呵成行雲流水的進程,作為情歌天后,容祖兒駕輕就熟地又交出一首佳作。 魏浚笙(Jeffrey)《傢俬》是意想不到的討好,港式旋律與「相戀久了變得平淡」的歌詞題材也是大路過大路的昔日K歌回憶,最搶耳的是末段前的結他solo。賣靚仔兼乖仔的Jeffrey那種有點木訥的演譯在這歌反而相當脗合,如果K房還是一回事這歌令人很有衝動大唱特唱。 有首歌異常低調但引起很多聯想和觸動 SENSA A Cappella在三月底推出專輯《無》,從頭開始聽感覺還可以...

英倫聽歌雜談(十二):郎朗(已潤)

圖片
自2021年開始的移英潮起,社交媒體的一個流量密碼是移英港人在英國取得甚麼成就為港爭光,例如之前19歲劍橋學生Eric Yip憑《Fricatives》一作奪得英國國家詩詞比賽(National Poetry Competition)冠軍,或者女子足球員陳頌文15歲跟隨父母移英後加入曼城青年軍(上季轉會女子英冠球會布力般流浪再被外借吸收經驗),但最近看Channel 4鋼琴真人騷《The Piano》最新一季,一名10歲小男孩Sum在愛丁堡火車站彈奏古典樂曲技驚四座最後成為打入決賽表演的七強之一,根據非常簡短的對談內容得知他和父親來自香港(是單親還是母親不願上鏡不得而知)、在英國約一年半,很大機會是BNO Visa移英港人吧,但我也是無意中看《The Piano》才得知,直到決賽也播出了也不見有任何港人群組討論,這個平時人們奔走相告燒炮仗說好在外港人故事的機會,不知為何被集體錯過了。 《The Piano》的形式是每週在不同城市的火車站拍攝,參加者在車站的鋼琴前演出,在旁邊隱蔽處觀看的郎朗和流行歌手Mika擔任評審(Mika就是狂野演繹《Grace Kelly》一曲成名那位,當年環球唱片在電台賣廣告宣傳那句「大家都叫佢做英國Eason」今日想起真是尷尬癌),每周從中選拔優秀的參加者,簡短指點後在每季末的音樂會上表演。節目算是比較新,剛剛才播完第二季,參賽者彈奏的由古典到流行到自己創作的都有,各有自己的故事,我和內子都看得津津有味,她覺得這些音樂比我有時開BBC iPlayer播放的流行曲音樂會(例如最近在盧頓的Radio 1 Big Weekend音樂節)好聽多了,今季冠軍、在寄養家庭長大的Brad自己創作給寄養父母的樂曲也令她十分感動。 說到郎朗,很自然會跟同期成名的中國鋼琴家李雲迪比較。李雲迪形象是個憂鬱的天才小生,郎朗則是豪爽得帶點張狂的東北胖子;相比後期的李雲迪演出失準到「轉型」做歌手上《披荊斬棘的哥哥》再到涉嫌嫖娼被國內封殺,郎朗大部份時間留在西方國家,主持英國電視台節目之餘間中也和國際級歌星crossover(例如節目提過跟Metallica在格林美表演),在西方主流文化界娛樂界也很吃得開(連去年英王查理斯三世加冕晚會也有份表演),也在自己的YouTube頻道和年輕貌美的德韓混血鋼琴家妻子Gina Alice示範鋼琴兼曬恩愛,日子似乎過得很滋潤;與此同時...

下半年兩項音樂計劃

圖片
有些音樂計劃一直有打算做但是幾年過去一再推遲,年紀越大越覺得有心有力做事的日子越來越少了,有些事如果一直只停留在計劃而最終沒有實行,那是一個遺憾,所以趁今年是本Blog的20周年,正好以此名義進行一些了結心願的計劃。想起生產力大師Ali Abdaal說過把計劃公諸於世是一個好方法推動自己,所以就在這裡談談下半年想做的兩個計劃。 當下Cover - 用自己的方式演繹喜歡的偏門作品 寫音樂文章的人一般都喜歡音樂,也順理成章地除了聽、除了寫,也想自己玩。一直想錄一些自己Cover喜歡的歌(其實之前錄過一些試驗品放上自己FB),既是記錄自己的聲音,也是用自己的方式演繹喜歡的作品,也順道介紹一些可能被遺忘的作品。但這些興趣project總是被更緊迫更重要的事一再推遲,之前粗略錄過的也總是不滿意自己的聲音或者製作水平,也沒拿出時間研究。 最近的動力是來自內子,話說最近她工作繁忙,晚飯後不想幹正事就想唱歌,既放鬆減壓也當是禪修的一個方式(唱的是一些和佛法有關的歌,有些是我自己填詞——我們相識是源於一個佛教團體的合唱團)。我主要是彈結他伴奏也間中插上幾句(順帶一提,來英時沒有把結他帶來,現在用的結他是內子兼職第一次出糧時買給我的),有些她用手機錄了音,沒想到她很快便做了影片放上了YouTube,而她也積極地在朋友群組內分享(不像我那麼諸多顧忌)。 朋友們的反應也不錯,有時也成為了好久不見的朋友見面的話題。這意料之外流出的啟示是有時不用想太多,只管去做就對了,甚至有朋友說喜歡的就是我們「蝦碌」了的部份,我們笑場了他也跟著笑了。由此領悟,分享自己的聲音,也是一個自利利他的過程。同時覺得,除了唱內子喜歡的歌,也應該花時間錄一些我的私人心水了。 構思中的玩法是: 在今年最後20週,每週發兩首歌;一首比較近代的歌週末發佈,一首經典金曲週中發佈; 第一週是2024年8月11日,在此之前有機會有不定期發佈的「測試版」; 選歌準則:(1) 喜歡的歌 (2) 偏門作品為主 (3) 相對易唱為主; 簡約的伴奏和更簡約的影片,用盡一切技術手段提高出片效率。 至於之前提到和內子的合唱片段,歡迎移步至另一個頻道「 早起身與夜瞓覺 」收聽,內子和她的吉祥物「七彩寶」會衷心感謝你。 AI填詞能 - 人工智能如何幫助填寫粵語歌詞 由幾年前開始學習AI、Machine Learning和Dat...

英倫聽歌雜談(十一):益你ABBA!

圖片
由四月開始,英國這邊的媒體就開始了一輪「ABBA熱」,主要是適逢他們贏得「歐洲歌唱大賽」(Eurovision Song Contest)五十周年紀念,BBC在電台或電視台都推介各新舊ABBA特輯或紀錄片,其他媒體也有他們的專題,回顧這隊瑞典四人組合如何從1974年勝出比賽開始逐步成為流行音樂史上其中一隊最成功的組合。 未「煲」一連串的紀錄片和BBC Sounds 「Eras」節目之前,我對ABBA的認識也只限於《Dancing Queen》在內的幾首舞曲,以至於開始看BBC紀錄片《When ABBA Came to Britain》不久,我才從網上搜索得知他們四人「原來」全數仍然在世(根據維基百科,四人的年齡為74-79歲),之後就是一連串關於他們的事蹟和整張《ABBA Gold》裡的金曲的補課了。原來他們在1974年勝出Eurovision後,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超過一年沒取得像樣的流行榜成績,一度被視為憑《Waterloo》一曲走天涯的團體,直至75年底的《SOS》和《Mamma Mia》才算成功,才有之後一首又一首大熱金曲誕生;另外他們曾經是兩對夫妻,但在1979和1981年先後離婚,這也成為樂隊在1982年拆夥的導火線之一。ABBA的歌也在其後沉寂一時,但在90年代於的士高舞池重新興起,觸覺敏銳的商人也趁機推出《ABBA Gold》精選集(而這專輯在英國Official Charts大碟榜上榜超過1100星期!),之後更有大獲成功的音樂劇《Mamma Mia》及期後的電影版本,讓ABBA的熱潮歷久不衰,也吸引了不同年代的樂迷。 題外話,好奇一下ABBA有甚麼歌被改編成粵語,結果發現了張德蘭《心向上》是改編《Gimme! Gimme! Gimme!》,保留經典到不能再經典的前奏,而歌詞是充滿「教育電視+太陽計劃」之時代感,令2024的我目瞪口呆,有興趣請自行到Spotify或YouTube搜尋。 在倫敦的各種車站一直都看到名為ABBA Voyage的廣告,之前一直也沒有深究是甚麼事,到最近才知道是一個用虛擬投射的ABBA演唱會,在東倫敦有其專門搭建的場館。這個2021年底開始的虛擬演唱會是ABBA 40年來第一次四人走在一起的合作,雖然沒有親身上台,但在製作過程中真人身戴多個感應器參與動態捕捉(motion capture)讓科技重現真人一樣(但樣子回...

當下音樂2024第一季新歌總評

圖片
第20年,意外重遇全盛時期的王菀之 《飯戲攻心》第一集在英國看了,當時是比香港遲很多上畫,到了第二集差不多是港英同步,但我沒有太大意慾去看,但愛上了主題曲《我們曾經白頭到老》,配合劇情需要的歌詞講一個無奈地和平結束的婚姻關係,卻讓我再聽到那個頭三張專輯一開聲便使人驚艷的王菀之,當然,編曲有早期合作無間的拍檔馮翰銘也是帶來這久違感覺的原因之一。 直接想起的舊作是《滿天星》,都是帶著淡然的悲哀忍痛結束一段開花不結果的感情(有趣的是那首歌編曲的不是馮翰銘而是伍仲衡),聲線是「甜到漏」,唱著的故事未算「慘到死」反而是慘到已節哀順變。只能說,初出道的王菀之對本Blog實在有太多回憶,如果05-09年不是有派台歌限制,單年20大王菀之入選數目會否多過2018年岑寧兒的5.5首也說不準呢。本Blog來到第20周年,第一季便重現寫Blog早期最喜歡的歌手回到她全盛時期的水準,未知會否年度第一,但季度第一是必須的。  黃明志辱華?因為你悲觀 黃明志在臨近農曆新年推出新歌《龍的傳人》,繼《玻璃心》後進一步奠定「辱華專業戶」地位,出動AI今上兼取名Winnie the 「Poo」(中文是「屎」的意思—食埋今上姓氏的字—「辱加一等」!),還有神預言「心在祖國人在倫敦」,怪不得英國鋼琴家Dr. K也公開邀請他越洋合作了(「Long Long的根」結合今年的忽然「Loong年」也算是神預言之二)。歌詞加上MV的訊息密度也足以所有KOL拍三十分鐘節目逐句逐個畫面解讀了,我最有感覺的是「我們最愛傳給別人」(大家還記得疫情嗎?)和「兄弟情深,留島不留人,然後都跑去變Singaporean」(祝台灣平安)。 今季有足夠多的好歌入十大,要不然我有考慮漫畫家阿塗的《 因為你悲觀 》有需要的話作候補。這首歌大約一分半鐘,基本上是重覆年度金句「咁係因為你悲觀,我睇到由治及興嘅好處」,但相當寫實,也甚為洗腦。 樹洞系歌手林家謙 《無答案》展現了林家謙強大的療癒力(你喜歡說「超渡力」我也不反對),和他五年前同樣包辦曲詞編監的《聽風》一樣,起伏不多而不知不覺地讓人情緒得到釋放而平靜下來。 憂鬱的感覺有時說得出原因,有時說不出,有時感到迷茫不知如何是好,甚至出現「響咹可否跟跟我聊話到曙光」這令人想起《重慶森林》梁朝偉的情節,腦海湧現千萬個情境和千萬個如果,最後也唯有接受在這一刻問題無解,不如倒頭睡...

填詞L說填詞L

圖片
本Blog主始終也是個填詞人,所以以廣東歌詞為主題的《填詞L》是決定必須要看一次的電影,就算這追夢故事看起來有點中二病(這部很多先天不足的電影真的多得鍾雪瑩的演技搭救,看完就明白為何她在金馬獎和金像獎先後獲提名影后),但看導演黃綺琳如何以「填廣東歌詞」說故事也是值得一看。幸而在英國也有上畫,這樣小眾的電影在倫敦的戲院第一週也可以一日開四場,實在十分看得起香港人的消費力。我看那晚也有十來個觀眾,應該都是香港人,以英國戲院慣常的入座率也算過得去了。 戲中主人翁羅穎詩經歷的時代也是我活躍地填詞的時代,所以很多場景都有回憶,也樂於跟同行的內子解畫。電影開場時提到的「改篇歌詞市場」,應該出現於我高中至大學時代?那時上網還是新鮮事,自己開始玩改歌(和不少學生時代填詞人一樣都是從取笑老師或不文題材開始),第一次在網上看到這麼多熱愛填詞也填得出色的人自然令我大開眼界。「改篇歌詞市場」年代我還是CD-ROM,真正密集寫詞是2002年後,當時還用Geocities建了一個自己的歌詞網站,累積也寫了二百多首(早年是口語化的時事歌曲為主,我可以不尷尬地自誇全盛時期的自己都有晴天林一半!)。也有在一個叫CMidi的網站發表改編作品,之後重心慢慢地由歌詞轉為樂評了。 填詞比賽有參加過但沒贏過,最接近的一次是商台節目招募時事填詞人,在參加者聚會獲邀分享作品,當時主持還說我寫的歌像尹光!至於CASH(作曲及作詞家協會),我是有幸不太困難便入到了(也沒有像《填詞L》主角夢寐以求要加入證明自己終於成為填詞人),之後每年的晚宴加頒獎禮就成為了版稅不多的會員的最大福利。因為電影成本所限,戲中CASH晚宴拍成街坊福利會酒樓宴會一樣而非現實的會展中心Ball room的氣派。說起CASH晚宴的回憶,最印象深刻的其中一個是十年前和謝安琪合照被現在的內子看到並嘲笑「隔住條恒河」笑到現在,另一個是入會早期,竟然有機會 和蔡楓華同檯食飯 ! 我和《填詞L》的主角相同的是都喜歡填詞也有能力,不同的是我比較現實,所以從來沒有把填詞人作為理想職業全力「追夢」,一早已視填詞為工餘興趣兼可能賺點外快的技能。女主角可以為填詞比賽廢寢忘餐甚至暈倒入醫院,雖然在遇到重大挫折時自言「我無努力呀」,但那份熱誠真不是一般人做得出的。我自己填詞時雖然頂多只能為一兩段閉關個一兩小時雕琢,但腦閉塞時還是不如睡覺或幹別的事,有很多歌詞是想了...

英倫聽歌雜談(十):Kylie & Sophie

圖片
來英國之前對西方流行音樂所知真的很有限,就算是澳洲國寶級天后Kylie Minogue,她的首本名曲我也說不出幾首(當然有《Can’t Get You Out of My Head》,聽得多某程度也是因為當年at17有翻唱),就連細細個就聽過的《Especially For You》,我也是近一兩年才知主唱的是Kylie Minogue和Jason Donovan,而他們在80年代是澳洲長壽電視劇《Neighbours》(中譯好像是《家有芳鄰》,可以說是「澳洲版《真情》」嗎?)的螢幕情侶(而當時他們也真的曾經在一起,只是那時候作為地下情從沒有對外承認)。這劇集原來在英國相當有名,2022年七月這劇集大結局的消息,在英國電視台差不多是頭條新聞,然後就是回顧這劇集幾十年來的經典場面。之後在Amazon旗下免費串流平台Freevee翻生,那是後話了。 BBC Sounds有一些podcast節目是一連幾集介紹著名歌手或者音樂主題,當中有各種訪問和BBC Archive內的珍貴片段,之前聽過The Beatles和Britpop的系列,最近聽了一連五集的Eras: Kylie Minogue,總算補充了對這樂壇天后的認識,當然也聽了一些她數十年來的名作(節目本身很少播歌,主要是自行到Spotify或YouTube搜索)。最意想不到的發現是原來她在1994電影改編版《街頭霸王》(Street Fighter,也就是尚格雲頓主演那齣)飾演Cammy一角,另外她原本獲邀在2005年英國最大音樂節Glastonbury表演,可惜當時剛患上乳癌退出,直至2019年才登上其金字塔舞台彌補遺憾。 重溫不同年代的Kylie Minogue作品,個人最喜歡還是初出道的80年代舞曲如《The Loco-motion》和《I Should Be So Lucky》,在YouTube上還發現了一個在西方流行的都市傳說,就是說把Kylie Minogue那年代的歌調低一度再降速,會發現唱的其實是Rick Astley(就好像香港任何女歌手的歌「降兩度」都變成張敬軒)!另外還好奇那年代Kylie Minogue的歌有沒有被改編成廣東歌,結果發現《I Should Be So Lucky》的粵語版是黃寶欣《請勿貼身》,黃寶欣還改編了同一張專輯的《Got to be Certain》為《戀愛獵人》。而...

2024年第一季末,才談談三張去年底推出的專輯

圖片
當中有一支組合,和兩名組合成員。 有Bing Image Creator,令人頭痛的配圖可以靠輸入文中幾個關鍵詞造出來 陳健安《Life AfteR Life》 陳健安《Life AfteR Life》正式推出時只剩《愛的一種練習》和《雲際車站》尚未曝光,2022年起派台的幾首歌都有好些是我心水(沒有年度20大,但《好好掛住》和《厭惡物圖鑑》都打入季選),但還是到了把整張《Life AfteR Life》專輯由頭聽到尾(還記得當時是一邊熨衣服一邊聽,早前英國天冷又下雨衣服不易晾乾),才感受到專輯的完整性,連初時覺得一般的作品都有所提升。 今時今日有一張完整的專輯(八首歌加其他版本共13 track,以今日標準算很多了)而整體高水準具流行元素,也有想法有概念已經算是難得了。更重要的是專輯的歌曲都屬襟聽一類,之前興趣不大的《繼續繼續》《仍然是那個少年》開始聽出味道,《厭惡物圖鑑》由本來已很不錯的「獻世爛泥犯賤」式情歌更進一步成為另一首20年代經典合唱歌候選者;《好好掛住》從一次講talk與參與者互動發現這歌除了說著對人的懷念之外,也可以針對已經面目全非的城市;《愛的一種練習》由出生的過程講起談及是母子親情,母子關係是一種互相學習的畢生課堂,淡淡然之中又有種溫暖;《雲際車站》原來是關於死亡的旅程,acoustic的風格就有種飄上雲端的感覺,Oscar以一個新角度談往生的事,令它減少沉重,也許也是我們對往生者的一種祝福和自我療癒。 這裡的不成文規矩是年底截數是12月15日,之後的會撥歸下年第一季,但這專輯是剛好12月11日推出,隨之曝光的《愛的一種練習》和《雲際車站》雖然在今年才聽到也是喜歡的作品,但不會出現在第一季的十大了。 Peace Lo《Blue Hour》 明明去年選了《Eventide》進第一季十大,但我還是到了Peace Lo(羅朗翹)打入了「香港樂評選」年度女歌手五強(行文時未公佈結果,這裡就不劇透了),才知這SENZA A Cappella成員在去年底推出了專輯《Blue Hour》,後來也發現,2021年20大之一、方皓玟《漫漫碎》,作曲和編曲Peace也有份參與。 和團體的風格不同,Peace Lo的solo作品則比較重Jazz味。聽這張專輯最好feel的時間是慵懶的黃昏,想起以前喜歡聽電台的黃昏music show,悠閒又略帶感性地放空...

英倫聽歌雜談(九):齊育華!

圖片
老實說,是直到在King’s Cross St. Pancras車站直播期間出現大戰中國小粉紅一事,我才認識Brendan Kavanagh(又名Dr. K)這本來在YouTube上已經有超過200萬訂閱的英國鋼琴家,也因為這一事件及其後續,Dr. K的YouTube在一個月內訂戶再爆增超過36萬,更讓King’s Cross St. Pancras車站公共鋼琴和日本西太后餐廳齊名成為反共辱華人士打咭聖地。 Dr. K擅長的Boogie Woogie我沒有甚麼研究,反而因為鬧事者事後指控Dr. K彈奏辱華歌曲(其實開始時他們根本不知有這首歌,是事敗後才找藉口掩飾自己無賴行為),更令人好奇有甚麼歌曲準備洗耳恭聽,原來說的一首在網上名為《Ching Cheng Hanji》的歌曲,其實不過是一小段京劇說唱(來自《鍘美案》,也就是包青天怒鍘陳世美的故事),那段的歌詞據稱是這樣的: 近前看其 詳上寫著 秦香蓮年三十二歲那狀告當朝 駙馬郎欺君王瞞皇上,那悔婚男兒招東床 這一段京劇在西方流行,背後故事令人暖心,首先是一支羅馬尼亞女子樂隊Blaxy Girls在2008年推出一首歌《 If You Feel My Love 》,本來只是展示girl power的流行情歌,但這首歌的一個名為「 Chaow MIX 」的版本就穿插了這一段京劇,歌詞也和歌曲本身的題材沒大關係,而sample那一段似乎有重新剪接,最後一句怎聽也不像「那悔婚男兒招東床」,反而是重覆了「狀告當朝」(而空耳的本blog主總是聽到他用國語唱「撞碎燈泡」!)。 令這歌擁有第二生命是2020年的事,有人把 這首歌sample的京劇套上Tom and Jerry動畫片段 ,畫面是貓兒Tom在黑膠唱盤上轉,頭頂著一張唱片,看起來有點像西方眼中的古代中國人,就一直重覆這小段長達10分鐘,Tom也一直在唱盤上旋轉(其實都幾療癒)。至於「Ching Cheng Hanji」這個英文名字是怎樣來的也不可考了,反正也有各種不同串法流傳在網上(如果是取前四字「近前看其」,英文該是Jin Qian Kanji嘛),而YouTube上也有一些圖文加影音皆不符的版本流傳,例如一個標題聲稱來自Dehao Zhang(「黑客」張德豪?)但封面配上MC Jin(歐陽靖)播著《If You Feel My Love (Chaow ...

英倫聽歌雜談(八):主能夠!

圖片
  終於在英國申請了電視牌照(TV licence,在英國,如果要看如BBC、ITV或Channel 4等電視頻道,包括其網上直播,以及BBC iPlayer所有節目,均需繳交牌照費,每年159英鎊,四月起還會加價),適逢聖誕假期自然要找一下英國有甚麼聖誕節目,最好聖誕崇拜之類和宗教有關的貼近節日氣氛。結果從《Radio Times》雜誌的電視節目表看到平安夜和大除夕下午1:15都有一名為《Songs of Praise》的宗教節目。後來才發現,《Songs of Praise》不是節日限定,是逢星期日下午都有的長壽宗教音樂節目,只是碰巧今年平安夜和大除夕都在星期日,才有這美麗的誤會。 《Songs of Praise》早在1961年起已在BBC播放,一直都安排在星期日黃昏。到了2021年開始才安排於星期日午間新聞後播出。平安夜和大除夕兩集是全程唱福音歌,有經典也有現代化的,有獨唱或合唱團演出,也有全體會眾大合唱。由於節目有字幕,可以更易認識聖詩甚或跟著唱,上教會禮拜大合唱也不用似懂非懂地夾口型了。 原來這兩集算是特例,平時半小時左右的節目,中間多數會加插幾段人物訪問。新年一集三個訪問包括黑人律師辭去高薪厚職創辦福音合唱團、朱古力廠老闆有感於兩名前員工兼教友在疫情期間身故開設cafe聘用弱勢社群(例如曾犯事或染上毒癮酒癮)、以及前軍人在阿富汗執勤期間遇上爆炸斷剩左臂之後如何重建生活並成立慈善團體更挑戰攀登珠峰,都是「信仰帶給我力量」做了甚麼好事的正能量故事。 想起以前商台903星期日早上有個長壽宗教節目《普世佳音》(看維基百科得知它在2009年已停播),那是個奇特的存在,在商台節目幾十年演變之中,《普世佳音》的近乎一成不變和其他903節目顯得格格不入,當年是用收音機做鬧鐘,也不時在半夢半醒中聽了不少耶穌。《Songs of Praise》形式有點老套但製作總算與時並進,在YouTube也有舊片段可以找到,其中有人做了一個 playlist 收集90年代前的小部份集數,最遠的一集去到1965年,對英國陳年電視節目有興趣的可以一看。 如果沒有iPlayer收看完整節目,在 BBC的節目網頁 也有一些片段,在2021年節目60周年時 BBC更推出一個專題 介紹60首分別在洗禮、結婚和葬禮推薦的聖詩,我也是從這專欄才得知從小到大聽過的兒歌《All Thin...